如果按人才的縱向結構分,可把人才分為初級、中級、高級人才;按人才的知識結構分,可把人才分為通才和專才;按人才的素質水平分,可把人才分為普通人才和優秀人才等。
就總體而言,人才是個多序列、多層次的動態有機結構。在層麵上有高低人才之分,每一類人才群體都呈現寶塔型層次分布,他們各自在其位置上發揮著不同的作用。社會需要一些偉大傑出的人才,他們處於人才寶塔的頂部,人數不多,但貢獻極大。社會更需要大量的中級人才及其輔助性人才。評價一個人是否是人才,要堅持人才素質與貢獻相統一的客觀標準,不能僅看其名聲,更要看其實踐的表現。
四、人才的基本特征
人才特征是人才區別於普通人的根本標誌,它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麵:
(一)創造性是人才的主要特征
創造性是人才與常人最基本的區別。人才之所以能夠發現新情況,研究新問題,解決新矛盾,產生新思想或新成果,對社會作出較大的貢獻,關鍵在於其創造力的發揮。沒有創造,就談不上人才。人才的創造性主要包括其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二者統一於人才的創造性勞動之中。
所謂創新精神,是指人才敢於衝破陳舊思想的束縛,銳意進取,追求真理,勇於創造的革新精神。創造活動是一項耗時費力且風險叢生的活動,常常要麵對巨大的困難和重重壓力,人才的超人之處就在於他們麵對困難、挫折和壓力,能夠在心理上戰勝、克服它。人才在堅持正確方向的前提下,敢於向未知領域、未知事物挑戰,向高深而艱難的領域發起衝擊,他們不迷信權威,不屈從傳統觀念和社會偏見。人類社會的每一個進步,都離不開創新精神。從遠古的“鑽木取火”、“神農氏嚐百草”到今天的克隆技術、電子網絡,其間經曆了多少創新!可以說,沒有一代又一代人才的創新精神,就沒有今天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今天,更需要發揚人才的創新精神。
人才的創造性還表現在具有從事創造性勞動的才能方麵。人才之所以寶貴,就在於他具有常人所不具有的才能。這些才能所表現出來的創造能力是經過後天的學習、開發顯現出來的。創造能力包括信息加工能力、動手操作能力以及熟練掌握和運用創新技能的能力、創造成果的表達和表現能力等。隻有具備創造能力,才能完成複雜的創造性活動。才識平庸、智能低下者,則很難適應。比如科學技術創造,離開巧妙的實驗構思、精湛的實驗技術、卓越的理論思維,是難以想像和完成的。
具有創造性的人,在心理上會表現出許多特征來。曾擔任美國加裏福尼亞州教育廳教育處處長的裏斯對具有創造性的人才特征做過這樣的描述:“他為人聰明;善於結合實際;思維敏捷靈活;有獨立思考和行為的能力……能使用新穎的或不尋常的方法解決問題;能不斷地用新方法重新組合概念;能做出高質量的結果。”這段話很耐人尋味。
說到創新性,有人會認為高深莫測,高不可攀。實際上,創造性人人有之,隻是由於主客觀條件的不同,而造成了人們在創造性上的高低之分。如果能具備必要的主觀與客觀條件,人人都有較高的創造性,人人都可能成為人才。同時,創造性可以表現在人類活動的各個領域。發現新的事物和新的規律,提供新的研究手段和方法,是創造性的表現;利用已有的科技成果,開拓新的應用領域,改進實驗技術,完善科研程序,研製出新的產品和工藝,也是創造性的表現;在生產實踐中創造出質和量的新紀錄,為社會創造更多更好的物質財富,也是創造性的表現;在思想和道德方麵,為人們樹立了崇高的榜樣,把人們的思想和道德境界提高到一個新水平,同樣是創造性的表現。總之,在所有領域裏具有較高創造性的人,都可以稱之為“人才”。
“行行出狀元,處處有人才”,在人類社會中,不僅需要不同領域的人才,也需要不同層次的人才。是不是人才,能不能成才,關鍵在於能否在自己的崗位上兢兢業業,勤勤懇懇,有所創造,有所作為,有所前進。
隨著現代科技的巨大進步和社會化大生產的迅速發展,使得任何一個科技課題和社會經濟問題的解決,都不能隻靠個別傑出人才,而需要全社會甚至全世界人才的共同努力和奮鬥。因此,造就大批人才,是科技發展的需要,是人類社會進步和經濟發展的需要。著名物理學家、諾貝爾獎獲得者楊振寧曾同他的恩師泰勒教授討論過世界各國科技發展成功的因素。泰勒認為,一個發展中國家最重要的並不是黃金,比如伊朗,錢很多,但並不代表它的發展有燦爛的前途,相反,日本和聯邦德國在二戰後,經濟極端困難,可是經過30年的努力,經濟發展已在世界遙遙領先。泰勒說,這裏的道理固然很多,但最重要的是因為這兩個國家的教育很發達,使得他們的人民都具有一定的科學知識,掌握現代科學技術的人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