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國提出的科教興國戰略,正是人才成長規律的體現。我們的現代化建設,是千百萬人的偉大事業,更需要千百萬人才的共同奮鬥。
總之,我們對人才的理解,既要以“較高的創造能力”把人才同普通人區別開來,又要以人才的廣泛性作為認識的基礎,著眼於大批人才的培養成長。隻有這樣,才能賦予人才學以強大的生命力。
(二)進步性是人才作用的表現
人才是曆史的產物,又是曆史的先驅和時代的驕傲。凡是人才,都必須以自己“較大的貢獻”推動社會發展和人類進步。所以,哪個時代人才輩出,哪個時代社會就進入繁榮的“盛世”;哪個曆史階段發揮了人才的作用,哪個曆史階段的曆史任務就能順利完成。如果多數人才受壓和遭難,勢必導致社會的破壞和曆史的倒退,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在社會發展和人類進步中,人才往往起著關鍵作用,這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麵:
第一,人才的實踐是同當時先進的生產力聯係在一起的。
第二,人才的勞動,多數屬於複雜勞動。在相同的時間內,這種複雜勞動所創造的價值量要比簡單勞動大得多。
第三,一個民族的傑出人才常常居於領導地位,帶領民眾推動社會前進。沒有一批棟梁之才,任何民族和國家都是沒有希望的。
當然,對於為社會和人類進步作出貢獻的人才,可能他們的成就在當時不為人所承認,但是,曆史遲早會作出公正的評價。這方麵的例子也枚不勝舉。孟德爾的遺傳理論得到社會重視時,他已經去世16年,但是今天誰能否認孟德爾是遺傳工程的創始人。無論在自然科學還是在社會科學中,還有許許多多類似於孟德爾的例子。但是,時間是不會埋沒人才的,是不是人才,曆史最終會作出公正的結論。在現實生活中我們經常看到一些人才被埋沒而憤憤不平,實際上,它已從反麵承認了這些人才。
當然,我們也不能無限誇大人才的曆史作用,曆史唯物論向來認為,人才的曆史作用離不開公眾的實踐和智慧。魯迅說過:“天才並不是自生自長在森林荒野裏的怪物,是由可以使天才生長的民眾產生、發育出來的。”我們需要擺正人才和民眾的關係。民眾是人才生長的土壤,人才是民眾的先鋒部隊,他們共同創造了輝煌的人類文明史。
人才的進步性的另一層含義可以理解為人才自身發展的進步性,沒有生而為人才的“天才”,任何人都有一個從“非人才”到“人才”的成長過程。人才知識的獲得、才能的增長、成果的創造,都要經過若幹不同階段的發展,每跨越一個階段,都反映著一定程度的進步。從這個意義上說,每個人都可能發展為人才。雖然今天不是人才,隻要經過不懈努力,明天就能夠成為人才;今天是一般人才,經過自我修煉,明天可能成長為一個傑出的人才。
(三)社會性是人才的本質屬性(即人才是社會的人才)
人才是人群中比較先進、精華的部分。所以人才的本質同人的本質是一樣的。關於人的本質,馬克思說:“人的本質是一切社會關係的總和。”自有人類以來,人們在改造社會和改造自然的過程中,就結成了各種社會關係,比如經濟關係、政治關係、倫理關係、家庭關係、階級和階層關係、親屬關係、師生關係、朋友關係、同事關係、上下關係、鄰裏關係等等,這些關係相互滲透、作用,組成了一張錯綜複雜的社會關係網。人生在世,就生活在上述種種的社會關係中,受到種種社會關係的影響和製約。正是這種種社會關係的總和,決定了人的本質,同樣也決定了人才的本質。
當然人也具有自然屬性。所謂人的自然屬性,就是指人的肉體組織以及這個組織所進行的各類生理活動。這是人類得以存在和發展的條件。然而,人一旦形成之後,由一般動物那裏帶來的自然屬性也就注入了社會的內容,即使看來是純粹的生理活動也具有了明顯的社會特點,已經成為“社會化”了的自然屬性了,表現在衣、食、住、行的方方麵麵。比如吃飯,不僅要吃飽,還要吃好,要色、香、味、形俱佳;再比如穿衣,不僅要穿暖,還要穿得好看、時髦、漂亮。所以恩格斯說:“人是一切動物中最社會化的動物。”隨著社會的發展,人類身上幾乎沒有什麼不受社會影響的本來意義上的自然屬性了。因此,把人的自然屬性等同於動物的自然屬性是錯誤的;而把人的自然屬性當作人的本質同樣也是錯誤的。人之所以區別於動物,就在於他的社會性,人才也是如此。
人才的本質既然是一切社會關係的總和,是由社會關係決定的,那麼,它必然要隨著社會關係的發展而發展。所以,對人才,就必須放在一定的時代和曆史環境中去考察和評價。由此,人才的概念也是一個動態的概念,它將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而不斷地改變著自己的內涵和外延。
綜上所述,我們隻有堅持創造性、進步性、社會性三者和諧統一的觀點,才能對人才的概念有一個科學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