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這種“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的文化背景,正是徽州所給予的,徽州一直有著感悟自然的傳統,因為它直接地麵對著自然,它美麗絕倫的自然環境,更容易讓人悟到自然的精神。
如果了解了這一點,就會明白黃賓虹所具有的獨特氣質,也就會理解大師畫作的一脈淵源了。
十九 縱橫徽商(上)
文化的繁榮和興盛是離不開經濟基礎的,對於徽州來說,這一切也不例外,正是因為近古時代徽商的崛起,造就了徽州經濟的空前繁榮,也成就了徽州文化的輝煌。
徽商的興起乃是時勢的產物。
(采訪張脈賢)明代已經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大量的作坊出現,大量的交換出現。所以經商就隨著這個形勢的發展而興起,徽商正是適應了這麼一個形勢而興起,所以徽商當時應該有一定的先進性。徽商(如果)不是一個先進性的代表,是不可能這麼發展起來的。所以,從社會發展(方麵)講,徽商是好的,是適應潮流的。
從明朝中葉起,徽商的興盛一直持續了300多年,形成了中國曆史上一個奇跡。關於徽商的興起原因,曾有著各式各樣的推論。
(安徽省徽學會副會長 張脈賢)為什麼要出去,這也是徽州文化中引起的許多爭議的一個問題,有人說,是因為徽州這地方山多,太窮了,要出去。這樣講,可以說不是一個原因。但是,徽州這地方大部分人來自中原,他本來或是他自己、或是他祖上就知道,外麵還有很大一個世界,外麵的世界很精彩,所以有這麼一種發自內心的主觀願望的這種需求,要打出去。
徽商的去路主要有四條:一是東進杭州,入上海、蘇揚、南京,滲透蘇浙全境;二是搶灘蕪湖,控製橫貫東西的長江商道和淮河兩岸,進而入湘、入蜀、入雲貴;三是從大運河北上,往來於京、晉、冀、魯、豫之間,並遠涉西北、東北等地;四是西進江西,沿東南進閩、粵,有的還以此為跳板,揚帆入海去日本從事對外貿易。
徽商的經營範圍先是本地生產的茶葉、木材和文房四寶,而後販賣外地的糧食、棉布、瓷器等,然後再是“奇貨無所不居”。在明代,最大的徽商已擁有百萬巨資,超過1602年荷蘭東印度公司最大船東勒邁爾的實力;在清代,徽商的商業資本已激增至千萬兩之巨,其經營的資本額,已達到了當時商業的巔峰。
徽商可以說又成為一個係統。在文化上,徽商也有一整套的理念;在架構上,徽商普遍帶著一種血緣和地緣關係,外出闖蕩往往是父帶子、兄帶弟,親幫親,鄰幫鄰;在經營中,徽商尤其注意商業道德,講究“以誠待人,以信接物,以義為利,仁心為質”,形成了“嚴格管理、勇於競爭、借助政治、建立壟斷”的經營風格;從出身上說,徽商奉行“以儒為體,以賈為用”的信條,追求儒為名高,賈為厚利,儒賈結合、官商互濟,因而形成了賈而好儒、棄儒為賈、亦賈亦儒的重要特色。
時年76歲的羅時雨老人可以稱之為“最後一代老徽商”了。
(老徽商 羅時雨)我是16歲在漁梁壩坐船到金華的,到了金華以後,就在金華人開的一個百貨店裏做學徒。
記得當年走的時候,周圍鄰居以及親友對他都抱有很大希望,希望他在外成就一番事業。這樣的希望並不是奢望,因為左右的鄉鄰們都有著這樣的榜樣。而他在背著行囊上路時,也背著沉重的無形的壓力,他在外麵兢兢業業地當著一名夥計,忘我地進行著積累,然而就在他即將實現發家致富願望時。
(老徽商 羅時雨)抗戰了,日本人打到金華。我就跑了,從金華白山翻山到旌德就回家了,回家以後第二年,我又到浙江臨安縣做夥計,那個時間長一些,一直幫工到抗戰勝利,我又到杭州,杭州解放以後,再回來,在歙縣的百貨公司一直工作到1990年65歲退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