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十五 中央電視台20集電視專題片(八)(2 / 3)

公有製實行了,羅時雨不得不放下了自己的老板夢,當了一名小職員。羅時雨一直對自己的人生有著一種不服氣的感覺,可以說,作為最後一代老徽商,他奮鬥了,但由於“時也勢也運也”的緣故,他並沒有實現自己的抱負。

當年徽州人到江浙地區謀生,主要道路有兩條:一條是從新安江到達浙江省建德、淳安,然後到達杭州,再轉到蘇州、上海;一條則是走陸路,即所謂“徽杭古道”,翻山越嶺,從現在的績溪縣逍遙鄉境內,到達浙江的臨安縣,然後再走向浙江的其他地區。

當年的“徽杭古道”,是徽商出外的一條重要的道路,現在,這條山路顯得寂寞而冷清。當年,很多徽州人就是從這裏步行上百公裏走到浙江杭州的,“徽杭古道”的關口,就是“江南第一關”,隻要過了這一關,就算是離鄉背井、飄落他鄉了。

想當年,外出的徽州人在這裏佇立時,應該是別有一番滋味。今天,這些杭州的年輕人翻山越嶺徒步旅行,隻能體驗當年徽商出門的艱難,但卻難以體會當年徽州人外出時離鄉背井的心境了。

當年徽商從水路下江浙有一個重要的碼頭——漁梁。當年徽州有八景,“漁梁送別” 就曾被列為一景。時人有詩描繪道:“欲落不落晚日黃,歸雁寫遍遙天長。數聲漁笛起何處,孤舟下瀨如龍驤。漠漠煙橫溪萬頃,鴉背斜陽駐餘景。扣舷歌斷花風,殘酒半銷幽夢醒。”詩中所用的意象,真實地記載了當年徽州人下江浙謀生的悲壯心境。“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歲,往外一丟”,這首民謠,即是徽州人出外經商的真實寫照。

二十 縱橫徽商(下)

對於絕大多數徽商來說,家鄉徽州即是他們的起點,也是他們的終點,而他們的漫漫經商路,卻是在外麵的世界裏進行的。

我們來到了績溪縣的胡裏村,這座現今破敗的小村落毫不引人注目,但“一代巨賈”胡雪岩就出生在這裏。胡雪岩很小的時候就到了杭州阜康錢莊當學徒,由於他勤奮,肯吃苦,慢慢地擢升為“跑街”,並於鹹豐十年(1860)繼承了沒有子女的店主遺贈的產業,並有了後來的發展。

在杭州,還有另外一個徽州人也很有名,他曾創立了全國聞名的張小泉剪刀。張小泉是黟縣人,小時候跟隨父親來到杭州,最初幹的是打鐵的苦力活,日子過得拮據慘淡。但他努力鑽研,靠著勤勞、精益求精以及苦心經營,最後獲得了成功。

徽商就是這樣一步一個腳印地創造了自己的發家史。晚年的胡適,在給《績溪縣誌》題詞時,曾極富感情地寫下了“努力做徽駱駝”幾個字,艱難跋涉的“沙漠之舟”,算是對徽商的最好比喻。

無論是從最開始的打工,還是到後來的自己當老板,徽商都恪守著一些重要原則:一是勤勞,二是誠信,三是節儉。這些都是老徽商重要的品質。

時年79歲的方念裕老人,是徽商世家出身,上世紀50年代曾任浙江蘭溪祝裕隆布莊末代副經理。

(蘭溪市工商聯副秘書長 方念裕)我的祖父在清朝鹹豐年間,就到蘭溪來經商了,我的父親後來也在蘭溪經商,當上了布莊的經理。據我所知,祝裕隆布店所雇用的員工除炊事員以外,都是徽州人,那時,在祝裕隆布店裏麵,都是講徽州話。祝裕隆布店在近百年裏雇用的徽州員工,沒有一個貪汙瀆職的,對老板忠心耿耿。

在胡慶餘堂,店堂內高高懸掛著兩塊巨大的金匾,一為對外的宣言:“真不二價”;另一為對內的警戒:“戒欺”。“采辦務真,修製務精”是胡雪岩的辦店宗旨。胡雪岩的從商思想代表著徽商的“商業理想”,這哪裏是商人呢,分明是一群文人,他們都有著自己的精神追求,有著自己的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