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是第一次回到老家,但他一下子喜歡上了徽州,爾後的數年,他異常刻苦地攻讀,17歲中秀才,23歲考中貢生。同時,他開始了繪畫的實地寫生。
1883年,18歲的黃賓虹首次上黃山,黃山的美麗使他豁然開朗,也正是因為黃山的美使得黃賓虹立誌要當一名畫家,完成自己生命與自然的對接與融合。
從18歲到71歲,九上黃山,他心係黃山情注黃山,創作了許許多多的描繪黃山的詩和畫,其得意的印章刻的五個字是“黃山山中人”。他自擬的一副長聯:“九次上黃山,鉤奇峰,鉤古木,作畫作狂草,洋洋灑灑,渾渾噩噩;一生墮墨池,寫金文,寫大籀,以斜為正則,點點斑斑,淋淋漓漓。”這裏有詩人的理想、畫家的追求,也深深地蘊含著大師對家鄉的依戀。
黃賓虹一生在許多地方留下足跡,1886年,21歲的黃賓虹抵達揚州,廣泛接觸揚州名畫,並師從揚州老畫家鄭珊、陳若木等,對繪畫有了切身的感悟。1906年,41歲的黃賓虹在歙縣新安中學教書,與當地的一些書畫名流切磋書畫藝術,這一段時間他對於“新安畫派”的理解大有精進,繪畫創作也有頗大成就。1907年至1937年,整整30年,黃賓虹一直居住在上海,其間,中國藝術專科學校成立,他曾一度擔任校長。在此期間,他曾多次遊曆徽州,並跑遍全國的名山大川,他的畫作,也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1937年5月,黃賓虹受聘於北平藝術專科學校,為該校教授中國文學和美術史,這時候,他已是72歲的老人了。
之後的10年是他繪畫中最為燦爛的階段,他認真總結了自己幾十年遊曆名山大川後所獲得的經驗,家鄉徽州的山水神韻,對他的創作尤有至關重要的影響。曾有人讚歎說:“先生七十後,奪得造化的精英;圖寫自然,千筆萬筆無一筆不是。年過八十,尤見精神。”
(中國美術學院教授 王伯敏)都知道黃先生有學問,黃先生的根底非常好,可是沒怎麼表現出來。你70歲了麼,無非就是一個畫家,到70歲之後,到了75歲,到了80歲,從他自己的思想上講,他有體悟。從變法上麵來講,叫晚年變法,許多有名的有研究的山水畫家對黃先生都是非常尊重的。推動他在晚年的變法,在晚年能夠這麼個變法,確確實實是他自己的根基打得好。
由於長期喜愛麵對自然,黃賓虹具有極其開闊的胸懷,而在不阿時俗方麵,則具有執拗的個性。黃賓虹曾多次慨歎自己的畫要過30或50年後才能為世人理解,在黃賓虹的畫作中,可以說寄寓了他對人生和世界的獨特感悟。而最根本的原因也許是他的心中有著家鄉靈秀無比的山水,正是這種對家鄉山水的直接感受,造就了他那高妙的藝術境界。
在歙縣潭渡黃賓虹故居,“懷德堂”、“鑄園”留下了他年輕時的人生軌跡。
有人曾這樣評價黃賓虹的畫:若論才情之旺盛,黃賓虹不如齊白石。若論思想之謹嚴,黃賓虹不如潘天壽。然而,要論體悟之深邃,則誰也不如黃賓虹。他那混跡於筆墨意象、會心於藝術真諦而不知老之將至的“個體特質”,寓含著人在不斷追求美時所煥發出來的靈性之光。有了這種靈性之光,作畫便可從心所欲不逾矩,從而達到了一種天地之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