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十四 中央電視台20集電視專題片(七)(2 / 3)

歙縣城西的西幹山,早在唐朝,披雲山麓建有僧院24座,香火甚旺,名太平興國寺。太白樓記載了詩仙對披雲山麓的遊訪,李白有詩曰:“天台國清寺,天下稱四絕。我來興唐遊,與中更無別。”清初漸江入住時,尚存僧院10座。漸江住在五明寺,他為自己的畫室命名為“澄觀軒”,其意在“澄清自己的懷抱,以觀聖人之道”。歲月滄桑,現在,寺院已經消失了。當時五明寺泉的泉眼還在。太平興國寺有兩處重要遺址至今保存完好,一處是長慶塔,另一處便是漸江墓。想當年,練江江畔,碎月灘中,漸江攜友人歡聚,泛舟江上,飲酒作畫,瀟灑飄逸,別有情趣。練江,留下了大畫家無數的歡樂和憂愁。

(黃山市書畫院副院長 俞洪理)漸江在清初的畫家中間,他是被作為一個創新派的畫家,不光是新安畫派的奠基人,同時,又是清初四大畫僧之一,他有一個很重要的特點:不是另起爐灶,不是那種蔑視傳統否認傳統然後來創新的,他是借傳統來創新,這是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來創造的。他的繪畫特點主要是吸收了宋元的東西,而且特別是倪瓚的東西,他對倪瓚的推崇,一直貫穿他的整個創作過程。他曾經有一首詩就寫道:“迂翁筆墨予家寶,歲歲焚香供作師。”

漸江是畫黃山的第一人,有畫黃山的作品60幅。《黃海蟠龍鬆圖軸》是他的代表作,構圖中用幹筆勾勒的磯石狀石塊,危峰孤峭,空闊孤幽,半株受盡風雨摧殘的虯鬆,斷臂殘枝地盤繞倒掛而下,雖痕跡累累卻不失倔強拗怒,欲騰欲飛,猶如得氣而生。整個畫麵潔淨無塵,靜穆超然。漸江的畫作一直呈現出一種“冷逸”和“靜寂”的風格,這也是漸江對於人生和世界的理解。

(黃山市書畫院副院長 俞洪理)明代是不重視寫生的,一直到清初的許多畫家像“四王”的畫,他就是注重臨摹,漸江是第一個提出寫生的,而且他有一句很著名的話,就是“敢言天地是吾師,萬壑千岩獨仗藜”。

漸江以山水畫作為自己的精神寄托,將中國的山水畫推到了極致,他將山水與畫與自己的生命交融在一起,在這種交融中,漸江也找到了生命的新況味。

與漸江同時被稱為新安四大家的還有查世標、孫逸、汪之瑞,被後人看做新安派傑出畫家的則有程遂、鄭慕倩、戴本孝等。“揚州八怪”中的汪士慎、羅聘,也都是徽州人。除此之外,諸如蕭雲從、石濤、梅清等,都與徽州、與新安畫派有著緊密的關係。無論是徽州人也好,或者與徽州有密切關係也好,這些畫家的足跡遍及徽州的山山水水,可以說,正是徽州奇妙的山水,賦予了他們創作的靈感,賦予了他們生命的激情。

十八 不朽丹青(下)

中國的繪畫藝術一向視天地自然為一大生命,而畫家的最高藝術境界就是尋求自我與自然的和諧。新安畫派對此理念的信奉可以說是堅定不移的,漸江畢生都以“家在黃山白嶽間”而深感自豪,他一再表達“敢言天地是吾師”、“黃山影裏是吾棲”,以此表達自己對於靈秀的徽山徽水的感激和虔誠禮拜。黃山白嶽,壁立千仞,巍峨奇秀;新安江水,清潭淺灘,縈回明麗,山環水繞,岩壑幽邃,的確是一幅美麗無比的圖畫。

到了近代,在美麗山川的陶冶下,徽州更出現了一大批畫家,他們活躍在徽州,也活躍在江浙、上海等地。當時滬上知名畫家中,僅歙縣籍的就有虛穀、吳鴻勳、黃賓虹、汪律本、吳淑娟、汪聲遠等,對海上畫派的形成和發展,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而這些畫家當中,堪稱一代宗師的有兩位,一位是虛穀,“海上畫派”的創始人之一;另一位,則是被稱為“北齊南黃”的黃賓虹。

黃賓虹,1865年生於浙江金華,名質,字樸存,後根據原籍安徽歙縣西鄉潭渡村有座濱虹亭,而易名賓虹。小賓虹6歲學畫,7歲能識千字,8歲開始誦讀“四書”、“五經”,11歲臨刻鄧石如篆刻石多方。他的聰明好學深得父母喜愛,賓虹後來寫下了“幼承宗族賢,修業父母喜”的詩句,真切地表達了童年的幸運。為了應童子試,13歲的黃賓虹第一次踏上了回老家潭渡的裏程。父親領著他,乘船北上,這是他第一次親眼目睹秀麗的新安江,看到漁翁打魚,他欣喜若狂,父親說“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船工在激流險灘奮力拚搏時,他驚呆了,父親又說“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年少的賓虹明白父言的寓意,把這一切都寫入了《返徽日記》。數十年後,他的長孫和侄孫考入歙縣中學時,他所贈兩幅畫的題字就是這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