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徽學會顧問研究員 郭因)當然胡適也不是聖人,也不是完人,他不是沒有可以非議之處,不是沒有可以批評之處。任何人都應該是一分為二的,對胡適也不能例外。
現在,胡適故居已按原貌修複。
(績溪縣政協副主席 羅曉錦)改革開放以後,在國家文物局的大力支持下,績溪縣委、縣政府積極努力,恢複修繕胡適故居。這幾年來,前來胡適故居參觀的人絡繹不絕。我們歡迎海內外各地的朋友來胡適故居參觀指導。
胡適一生寫了很多詩,在這些詩中,表達了對於愛情以及友情的歌唱,當然還有對故土徽州的眷戀。可能是因為胡適以及家人格外地喜歡蘭花吧,胡適故居中的很多木雕都雕上了精致的蘭花。在1922年的《新青年》上,胡適曾寫過一首題為《希望》的詩中:“我從山中來,帶著蘭花草。種在小園中,希望花開早。”胡適,就是帶著徽州的蘭花草走向世界的,他對於蘭花草的思念之情,實際上就是拳拳的思鄉之情。
十五 中華楷模
這座小山村是距離黟縣縣城約數十公裏的九都屏山村,它坐落在重重大山之中,安詳而寧靜,就在這裏,誕生了一位在現代史上著名的電影表演藝術家舒繡文。1915年7月,舒繡文出生在這裏,一直到七八歲,她才隨同父母親離開這座小山村,來到了當時的北平上學。青少年時,她就參加了進步的戲劇活動,主演了話劇《棠棣之花》,1932年進入電影界,主演了《一江春水向東流》等影片,與白揚、張瑞芳、秦怡一同被譽為三四十年代中國電影的“四大名旦”。抗戰爆發後,舒繡文一腔熱血,投身於追求光明和進步的文藝事業中。
徽州雖然地處偏隅,但她一直目光敏銳地關注著山外的世界,她的心跳似乎一直與山外的世界同步。在動蕩不斷的上個世紀前50年,從這裏走出的一係列人物,似乎都在中國現代史上有著較大的影響,值得緬懷,也值得追憶。
在徽州,還誕生了一位一直靜悄悄地做著驚天動地事情的偉人,他就是平民教育家陶行知。這是一個無私的人,他所致力的,一直是推進平民教育和鄉村教育,他以自己的人格和愛心在這個世界上不懈地努力著,他所做的一切,是最簡單的,也是最根本的;是最平凡的,也是最高尚的。
陶行知1891年出生於歙縣黃潭源村一個貧民家庭裏,先在本村後到休寧縣萬安鎮上了私塾,學習異常刻苦。由於貧窮,10來歲就不得不靠半工半讀來繼續學業。每天從十幾裏地以外的黃潭源村挑菜挑柴進城,賣完後才能到先生家上課。
1906年進崇一洋學堂,是陶行知一生中關鍵的一步。這使得陶行知在推行教育、行知合一上有著濃鬱的宗教成分。少年時的貧苦經曆以及對於人生的思考,使得陶行知成為一個虔誠的人道主義者,在他的思想中,始終將人的價值作為核心。兩年的學堂生活,可以說是陶行知命運和思想的一個重要轉折點。
(陶行知紀念館館長 左和平)在這裏,應該是三年的課程兩年就讀完了,從這兒讀完了這個學堂應學的課程以後,考入杭州,從杭州又到了南京,最後修業完畢。大學畢業以後,到美國留學,接受了中西合璧的教育思想。
1914年,陶行知在哥倫比亞大學著名教育家杜威門下攻讀教育,遇到了徽州老鄉胡適,成為同窗好友。1917年,陶行知返回祖國,在歸國的海輪上,他躊躇滿誌地向好友表示:“我要使全中國人都受到教育。”
(陶行知紀念館館長 左和平)那麼他在美國辛苦,這麼留學下來以後,美國希望他能留下來,但作為陶行知來講,他知道中國也需要人才,他毅然婉言謝絕了美國教育家杜威向他提出了高厚待遇的這麼一個請求,毅然謝絕了。回來以後,穿上布衣,套上草鞋,開始了我國的鄉村教育。首先創辦了曉莊師範,繼而創辦了山海工學團,創辦了新安旅行團,創辦了重慶的育才學校,創辦了社會大學,開展了平民教育、鄉村教育、普及教育、抗戰教育、戰時教育、民族教育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