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十三 中央電視台20集電視專題片(六)(1 / 3)

在徽州,“連科三殿撰,十裏四翰林”,或者“一門九進士,六部四尚書”之類的科舉故事,不勝枚舉。

在徽州,書院與地方文化以及曆史是密不可分的,可以說,書院所代表的教育,在相當程度上影響了地方經濟的發展,也影響了地方的社會風氣。同時,這種教育本身,還給徽州帶來了豐厚的文化積累。不僅僅是人才,更重要的是,為這個地方積澱著底氣,為這個靈秀之地,培養著一種人文力量以及地域靈魂。

十四 文化先鋒

徽州給人呈現了一個矛盾統一體。徽州長期在崇尚儒學的背景下,不僅人才輩出,而且還造就了一種和諧安寧、理性平和的社會秩序以及重視人倫傳統但卻封閉、保守的心靈結構。在很長時間內,徽州都是在延續著傳統,緩緩地踱步向前。然而到了19世紀末20世紀初,由於閉關鎖國的大門被轟開,中國早熟的農業文明突遇西方工業文明的強烈衝擊,一夜之間,天翻地覆。在新舊交替、傳統尷尬異常的背景下,一些跨時代的人物挺身而出。徽州也不例外,它沒有被時代扔在背後,在這片土地上由於裂變而誕生的人物,在中國曆史上,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胡適,中國新文化運動的主將,1891年12月17日出生於上海,1895年回到家鄉績溪縣上莊。

胡適乳名嗣糜,學名洪驛,字適之,他的父親胡傳曾經擔任過台灣的知州和統領。胡適幼年在家鄉接受了9年的啟蒙教育,傳統的程朱理學在他身上有著深深的烙印。

1904年,跟很多徽州子弟一樣,胡適從故鄉前往上海求學,在那裏,胡適接觸到了嚴複翻譯的英國赫胥黎的《天演論》,第一次接觸到西方思想。1910年,胡適考取了庚子賠款第二期官費生赴美留學,在康奈爾大學求學,1914年獲文學學士學位後,又去哥倫比亞大學攻讀哲學,師從哲學家杜威,深受其實用主義哲學的影響。

(安徽省徽學會顧問研究員 郭因)胡適是一個很有學問的人,是一個學識淵博的人,他一生獲得了36個博士學位,這個紀錄是空前的,也可能是絕後的。

1917年1月,胡適尚在美國時,便在《新青年》上發表了《文學改良芻議》一文,被詡為文學革命“首舉義旗的先鋒”。1917年,胡適畢業回國,任北京大學教授,主講中國哲學史。

(安徽省徽學會顧問研究員 郭因)他做學問的主要興趣和主要成就是在人類思想史方麵,他早年寫的《中國哲學史》,盡管隻有上卷,但是他運用了當時較為新穎的、較為合理的方法來做學問,這一點是劃時代的。

1918年胡適加入《新青年》編輯部,宣傳民主、科學,倡導反封建的新文化運動和文學革命運動,大力提倡白話文,宣傳個性解放。與陳獨秀、李大釗等同為新文化運動的領導人物。

(安徽省徽學會顧問研究員 郭因)對文學來說,他最大的貢獻是首倡白話文,首倡文學革命,並且提出了新文學的八個要點。由於他這種主張,符合曆史發展的大潮流,因此當時的文學革命很快就在全國普及了。

胡適幼時由母親做主,與旌德縣江村女子江冬秀訂婚。1917年,胡適的母親怕婚姻有變,假稱有病急電召回在美國留學的胡適。胡適是一個孝子,當他回家得知事情真相後,雖然心中極不願意,但也立即遵循母命,步行20來裏山路迎娶了江冬秀。洞房花燭夜,胡適隻是自嘲地作了一副婚聯“三十晚上大月亮,二十八歲老新郎”。

作為新文化運動的領導人之一,胡適與江冬秀這段舊式姻緣,雖一度出現波浪,但由於胡適性格寬厚,又能遵循傳統道德,所以一直維持著這個舊式婚姻,一直到1962年胡適在台灣逝世。從這一點看來,胡適的確堪稱“新文化的闖將,舊禮教的楷模”。

胡適就是這樣一位充滿矛盾的人。他的矛盾不僅僅體現在婚姻上,還更多地體現在他的一些文化主張甚至是政治主張上。這些決定了胡適是一個自由主義者,一個無黨派人士,一個詩人,一個教授,一個實實在在做事的人,一個謙謙君子。這個徽州人的確繼承了徽州的很多傳統:讀書勤奮,明白事理,溫文爾雅,做事認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