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十二 中央電視台20集電視專題片(五)(1 / 3)

十一 文房四寶

伴隨著徽州經濟的輝煌,徽州文化也曾在相當一段時間裏流光溢彩。這當中一個重要的標誌,就是推進了作為文化載體的文房四寶的向前發展。徽州人在文房四寶上所作的貢獻,就足以讓世人仰視。

徽墨的誕生地即是徽州。據《徽州府誌》記載,徽墨始創於唐末,易州著名墨工奚超因戰亂,攜子廷圭南逃至歙州,定居下來之後,重操製墨舊業。而後奚家製出“豐肌膩理,光澤如漆”的佳墨,被南唐後主李煜視為珍寶,遂令奚廷圭為“墨務官”,並賜姓李。徽墨頓時名揚天下。自此以後徽墨製造變成了傳統工藝,各朝製墨高手紛紛湧現,徽墨不斷推陳出新。到了清代,徽墨製作出現四大名家,即曹素功、汪節庵、汪近聖和胡開文。

這是績溪縣上莊鎮胡開文故居。胡開文本名胡天柱,生於乾隆七年(1742),乾隆二十年(1755),胡開文到了當時休寧縣城汪啟茂墨店當學徒,由於幹活勤快、不怕吃苦,不久,被汪啟茂招為上門女婿。乾隆四十七年(1782),胡開文承繼汪啟茂墨店,後來將“汪啟茂墨店”改名為“胡開文墨莊”,開始了真正的創業之路。

胡開文自立旗號之後,精益求精,在創新上更是下了大功夫。他摸索出了一套“嶺耀彩”墨模,用它製出的墨,震動了製墨界和文壇。自此以後,他的後人將製墨業不斷發揚光大,1915年所製“地球墨”獲巴拿馬博覽會金獎,徽墨開始享譽世界。

歙硯的興起與徽墨很相似。唐朝時山西人移民至徽州後,發現徽州一些地方的石頭質地堅硬形態漂亮,於是嚐試著用這種石頭刻製硯台。據說,曾經有一方金星硯台傳到了南唐皇帝李璟的手中,李璟一時驚歎,讚不絕口,連稱“歙硯甲天下”,歙硯也因此名聲大噪。

歙硯的原料,產於婺源縣龍尾山。龍尾山位於高山峻嶺之中,交通閉塞。采石工人一錘一錘地鑿,一鎬一鎬地挖,起早摸黑,甚至要冒著生命危險,將一塊塊石料運出山外,采石的艱難愈顯出硯石的珍貴。

歙硯發墨而不耗墨,貯水而不吸水,潤筆而不損毛,經久耐用,還有著質地細密、紋飾精美的特點。按天然紋理的不同,可將歙硯分為金星、銀星、金暈、銀暈、羅紋、眉子、眉紋以及玉帶、紫心、棗心、豆斑、錦簇等名貴硯石品種。

歙硯對雕刻的要求也相當高,它要求製作者既是雕刻家,又是畫家。

(中國歙硯雕刻藝術研究所所長 張建)在刻畫人物上,能夠把人物的神態和特殊的那種人物的感情能夠栩栩如生地刻出來,所以有神似而不是形似,這是雕刻家最重要的一點,能夠把人物的心理活動刻出來,這是很了不起的。

因為雕刻的眼上功夫最重,謀篇布局就如同在畫一幅精美的畫一樣,而且隻能一次成型,不能有絲毫閃失。

(屯溪三百硯齋主人 周小林)這塊硯石有158朵梅,再加上它這種飛瀑流泉高山流水,它是目前歙硯老坑存世的最好最大的一塊。這個世界上最好最大的一塊,它好到什麼程度呢?我和我的一些硯雕大師們不敢動刀,怎麼去雕它呀,隔一階段慢慢看吧,一定要有一個很完美的構圖,然後才能請一些藝術家們來雕刻它。

雕刻的功夫主要在手上,手勁要勻,持刀要穩,下刀要準,推刀要狠,同時在布局上要掩疵顯美,不留刀痕。徽州曆代都出現過一批雕刻大師。他們的雕刻渾厚樸實、美觀大方,圖案均勻飽滿,刀法剛健,體現了徽州版畫的風格。它們中的精品,鬼斧神工,師法自然,堪稱國寶。

文房四寶中的宣紙,就產在徽州附近的涇縣。在民風民俗民情以及文化傳統上,這裏與徽州基本一致。宣紙的生產過程體現了較強的創造性和高超的手工技能。至今,徽州附近的涇縣仍是全世界產量最高、質量最好的宣紙生產基地。徽州在南唐時也曾生產過著名的澄心堂紙。

至於文房四寶中的筆,在徽州以及附近一帶,自古也有著製筆傳統,據韓愈所著《毛穎傳》記載,秦時大將蒙恬和王翦在中山地區采取以竹為管、兔毛為柱製作第一批改良的毛筆,而中山地區,正是指的皖南一帶的涇縣。自此之後,這一帶的製筆工藝慢慢流傳到不遠處的浙江湖州。而湖州,同樣也是徽商聚集的地方,因為有著廣泛的買方市場,這才使得湖筆大為興盛。中國的文房四寶,作為產地,徽州可以說占有“半壁江山”。另外半壁,與徽州或者徽州文化也有著密切的關聯。

可以肯定的一點是,“文房四寶”的崛起和時興,與徽商的“賈而好儒”有著相當大的關聯。“文房四寶”之所以興盛,是因為在徽州有著廣闊的買方市場,有著雄厚的資金和舞文弄墨的文化氛圍。同時,在徽商漫走全國的過程中,他們又將“文房四寶”作為隨身物件或者饋贈禮品,這樣也使徽州的“文房四寶”享譽全國。徽州墨硯筆紙所代表的成就,從另一個角度說明了徽州文化的輝煌,也意味著這塊土地對中國文化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