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塾與洋學堂的啟蒙教育,直接關係到書院科舉和近現代人才的培養。而私塾以及洋學堂的興旺,則充分表達了徽州人崇尚教育的大眾心理和文化風氣。在徽州人的觀念裏,隻有重視教育,徽州才有希望,隻有重視教育,徽州這條河流,才會源源不斷,生生長流。
十三 書院春秋
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廢了科舉,徽州開創新學不僅有初等教育,也開創了中等教育,尤其是民國之初,中等師範,初級中學應運而生。到20世紀末,有幾所老資格的中學,已經度過了80歲的生日,正在闊步邁向世紀百年。這些老校因為有良好的教學氛圍、優美的教學環境、高素質的師資隊伍,因而保證了教學質量不斷提高。此外,還有一種不可再生的教育資源,那就是校園裏的古書院、古考棚等等遺存。
在休寧中學的校史館裏,懸掛著一塊匾額,上麵有四個大字——“斯文正脈”,這是休寧“還古書院”的遺物,休寧中學首任校長、著名教育家胡晉接先生親自題款,把它當做“校訓”保護下來。在胡校長的苦心經營下,學校曾獲得“安徽學府”的美譽,蜚聲海內外。
黟縣中學裏有一座碧陽書院,碧陽書院始建於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老教師們說,這裏原是一個龐大的建築群,書院隻是其中的一塊。在這方石碑上,鐫刻了當時建造這座書院的意旨、規條。書院右側的崇教祠,和鐫刻在牆垣上的門額“源頭活水”四個字,都表達了徽州人尊師重教的大眾心理,表達了徽州人對於家鄉弟子的希冀。
歙縣中學的校門口,矗立著一座牌坊,這是清乾隆年間建造的“甲第坊”,曆代鼎甲:狀元、榜眼、探花、傳臚、會元、解元的名字都鐫刻在上麵,這自然與書院有關。而在校園的另一端的林陰處,就是赫赫有名的古紫陽書院的遺址,朱熹的父親曾在這裏讀書。校內的明倫堂,還有著康熙禦書“學達性天”和乾隆禦書“百世經師”兩塊匾額,這些保存完好的文物,都顯示了這個地方不同尋常的光輝業績。
歙縣雄村竹山書院的建造同樣受助於徽商。寓居揚州的兩淮八大鹽商之一的曹堇飴富甲天下,曹堇飴讀書不多,但卻有著濃重的儒家情懷,在輾轉病榻、彌留之際,曹堇飴再三囑咐兒子曹景廷、曹景宸,“當在雄溪之畔建文昌閣,修書院”。
由曹景廷、曹景宸兄弟捐資建造的竹山書院終於建成了。族人立下規矩,中舉的人可以在院內種植桂花一株,以示嘉勉。從建成到現在,園內已長有數十株桂樹,平日裏鬱鬱蔥蔥,到初秋之時,滿庭桂花,香飄數十裏,這香氣,無形中也成了激發子弟的一種動力。
文昌閣,飛簷畫棟,八麵玲瓏,閣高三層,每層每角都懸有銅鈴,微風吹動,鈴音回響,不絕於耳。
竹山書院在此之後果然出了不少人才。這當中最有名的當首推曹文埴、曹振鏞父子尚書。曹文埴曾官至戶部尚書,而曹振鏞則官至軍機大臣。
僅明清兩代,雄村曹姓學子中舉者就達52人之多,其中還有狀元1人。這樣的一個小小的村落,就因為有著書院,“英才輩出,人文薈萃”了。當然,在徽州,竹山書院隻是一個縮影。據統計,明清兩代徽屬六縣共有書院54所。
這是績溪縣上莊鎮宅坦村桂枝書院遺址。據考證,桂枝書院建於宋景德四年(1007),是安徽省建立最早的書院。
桂枝書院曾為胡氏宗族培養了一個又一個儒學人才。據統計,出現過20多位著書立說的人,有40多人中舉人進士。中國新文化運動的領導人之一、著名學者胡適,也在這個書院裏苦讀過。
書院,作為府學、縣學之外的私立教育機構,它最耀眼的作用就是向科舉輸送考生,一旦金榜題名,那將是人生命運的大轉折。
矗立在歙縣大街上的八角牌坊,就是為了旌表大學士許國而建的,許國就是科舉出身的佼佼者,後來當上了皇帝的老師。
這同樣是兩座古舊牌坊,它們位於旌德縣江村,這是一對“父子進士牌坊”。這兩座牌坊建於明代,是為了旌表江氏48代江漢和49代江文敏父子而興建的,橫梁一麵書“青雲直上”,另一麵書“金榜傳芳”。都代表著徽州教育史上的一段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