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十二 中央電視台20集電視專題片(五)(2 / 3)

十二 教育啟蒙

清代三朝軍機大臣曹振鏞在《西遞明經胡氏壬派宗譜》序中寫道:“……山川清淑,風氣淳古,弦誦之聲,比舍問答,其人類無涼薄之心,而有士君子之行。”這麼好的民風習尚絕不是天上掉下來的,而是文化的積澱、教育的成果。徽州教育源遠流長,崇尚教育遍及城鄉,所謂“十戶之村,不廢誦讀”、“遠山深穀,居民之處,無不有師有學”正是這種風尚的真實寫照。“五百年人家無非積善,第一等好事隻是讀書”。這副聯語似乎已成為徽州人世世代代的家訓,而現實也正是如此。

唐模村,是一座始建於隋唐、文化氛圍濃鬱的古村落,現在是全國文明村。這裏許多孩子,從小還誦讀《三字經》和古詩詞。“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大人們生活往往是很艱苦的,難能可貴的是,許許多多家長非常理解“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窮不能窮教育”的意義,因此,對孩子的生活與讀書是竭盡心力的。

清朝末期,朝廷廢除科舉,倡辦新學。徽州的一些開明儒商以及他們受過西洋教育的後人,積極響應,竭力支持,徽州成了安徽省辦新學建洋學堂最早、最積極的地方。

這是績溪縣仁裏希望小學,它的前身是建於1904年春的仁裏“思誠小學堂”,至今已有百年了,清末廢科舉,倡辦新學堂,仁裏開明的富商程序東、程鬆堂兄弟四人,認識到培養近代化人才的社會意義與曆史作用,不惜巨資率先創建了由中國人自己開辦的安徽第一所洋式小學堂。蓋了三層樓房,種了名花珍樹。聘了著名教育家胡晉接為堂長並掌管教務,教授國文,又邀請了留學生教數學和英語,發與同時期國立大學堂教授同等之俸祿。而籌款的四位富商卻甘居祖宅陋室。在“思誠”的感召下,至1910年,績溪縣興辦了新學堂24所,為安徽省各縣之冠。1905年,汪瑞英又在績溪縣城創辦了城西女子學校,又開了徽州女性學校教育的先河。歲月滄桑,一個世紀過去了,思誠小學堂校園裏,隻有這棵保護起來的桂花古樹,昭示著那段改舊學為新學的曆史。

這是績溪縣上莊小學,師生們正在舉行升旗儀式,鮮豔的五星紅旗在國歌聲中冉冉升起。農村小學的辦學條件是有限的,然而,有著傳統讀書風氣的地方各界,都力所能及地爭取著辦學的規範化。上莊小學的原名叫毓英小學,當年,胡適先生為了家鄉的教育事業,親自勸募基金創辦,並擔任名譽校長,聘請了名士胡近仁為執事校長,留學日本的鮑劍奴等人為教員。胡適每年從個人年俸中拿出100元大洋饋贈學校以充經費,直至1938年出使美國為止。

胡適,對自己家鄉的新學教育尤其關心,而他自己卻是徽州舊學培養出來的。

私塾,俗稱蒙童館,古來有之。明清以後,由於徽商的青睞,私塾盛極城鄉。上莊村先後有7所私塾,如今早已蕩然無存。上莊人胡介如、胡禹臣先後擔任過胡適的塾師,當年胡適在胡禹臣門下讀書時,別人家交先生2塊銀洋的學費,而胡適的母親總要多交些。第一年就送6塊錢,以後每年增加,最後一年加到12元。這樣的學金,在家鄉要算“打破紀錄”的了。其目的就是想讓先生教胡適多學點知識。

胡傳,胡適的父親,也是胡適的第一位老師,他親自為胡適編寫了《學為人詩》的教科書,“為人之道,在率其性。子臣弟友,循理之正;謹乎庸言,勉乎庸行;以學為人,以期作聖”。從一開始就教胡適做人的道理。

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對家鄉乃至全國的新學教育都做出了很大的貢獻,而他的童年也是在徽州讀的私塾。6歲時,被鄰村的塾師方庶鹹相中,收為弟子,9歲時,被父親帶到萬安,就讀於吳爾寬經館。現在的陶行知紀念館,是陶行知15歲後就讀的崇一學堂舊址。這是歙縣最早的洋學堂了。進入崇一洋學堂,是陶行知一生中關鍵的一步,這使得陶行知在推行教育、行知合一上有著濃鬱的宗教成分。兩年學堂生活,可以說是陶行知命運和思想的一個重要轉折點。

據史書記載,徽州州學、祁門縣學是徽州出現最早的地方官學,村塾私學十分發達,文風鼎盛,人們對文字書畫的愛惜非同一般。這是一幅“惜畫圖”,畫麵所要告訴人們的是,凡是寫了字畫了畫的紙張都不能汙穢,廢棄的、破損的要撿起來燒掉絕對不能挪作它用。這些田契、狀紙、契約、書籍、地圖等,已是幾百年前的文墨了,居然還保存得這麼完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