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九 兵權(1 / 3)

趙子曰:《詩》雲允文允武,《書》稱乃武乃文。孔子曰:君子有文事,必有武備。《傳》曰:天生五材,民並用之,廢一不可,誰能去兵?黃帝與蚩戰,顓頊與共工爭,堯伐驩兜,舜伐有苗,啟伐有扈,湯伐有夏,文王伐崇,武王伐紂,漢高有京索之戰,光武興昆陽之師,魏動官渡之軍,晉平吳之役。故《呂氏春秋》曰:聖王有仁義之兵,而無偃兵。《淮南子》曰:以廢不義而授有德者也。是知取威定霸,何莫由斯?自古兵書,殆將千計。若不知合變,雖多,亦奚以為?故曰:少則得,多則惑。所以舉體要而作《兵權》雲。

出軍第一夫兵者,凶器也;戰者,危事也。兵戰之場,立屍之所。帝王不得已而用之矣。

故曰:救亂誅暴,謂之義兵,兵義者王。敵加於己,不得已而用之,謂之應兵,應兵者勝。爭恨子故,不勝慎怒者,謂之忿兵,兵忿者敗。利人土地寶貨者,謂之貪兵,兵貪者破。恃國之大、矜人之眾,欲見威於敵,謂之驕兵,兵驕者滅。是知聖人之用兵也,非好樂之,將以誅暴討亂。

夫以義而誅不義,若決江而溉螢火、臨不測之淵而欲墮之,其克之必也。所必優遊恬泊者何?重傷人物。故曰: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不以德來,然後命將出師矣。

夫將者,國之輔也,人之司命也。故曰:將不知兵,以其主與敵也;君不擇將,以其國與敵也。將既知兵,主既擇將,天子居正殿而召之曰:社稷安危,一在將軍。今某國不臣,願煩將軍應之。乃使太史卜齋擇日,授以釜鉞。君入太廟,西麵而立,將軍北麵而立。君親操鉞,持其首,授其柄,曰:從是以上至天者,將軍製之。乃複操柄授與刃,曰:從是以下至淵者,將軍製之。將既受命,拜而報曰:臣聞國不可從外理,軍不可從中禦,二心不可以事君,疑誌不可以應敵。臣既受命專釜鉞之威,臣不敢還諸。乃辭而行,鑿凶門而出。故《司馬法》曰:進退唯時,無曰寡人。《孫子》曰:將在軍,君命有所不受。古語曰:閫以內,寡人製之;閫以外,將軍製之。《漢書》曰:唯聞將軍之命,不聞天子之詔。故知合軍聚眾,在於閫外,受推轂之寄,當秉旄之重,無天於上,無地於下,無敵於前,無君於後,乃可成大業矣。故曰:將能而君不禦者勝。此之謂也。

練士第二夫王者帥師,必簡練英雄,知士高下,因能授職,各取所長,為其股肱羽翼,以成威神,然後萬事畢矣。

腹心一人;謀士五人,天文三人,地形三人,兵法九人,通糧四人,奮威四人;鼓旗三人,股肱四人,通材三人,權士三人,耳目七人,爪牙五人,羽翼四人,遊士八人,術士二人,法算二人,方士二人。

軍中有大勇敢死樂傷者,聚為一卒。有勃氣壯勇暴強者,聚為一卒。有學於奇正,長劍雕弧、接武齊列者,聚為一卒。有破格舒鉤、強梁多力,能潰破金鼓、絕滅旌旗者,聚為一卒。有能逾高超遠、輕足善走者,聚為一卒。有故王臣失勢、欲複見其功者,聚為一卒。有死罪之人、昆弟為其將報仇者,聚為一迕。有貧窮忿怒、將快其誌者,聚為一卒。有故贅婿入虜、欲昭跡提名者,聚為一卒。有辯言巧辭、善毀譽者,聚為一卒。有故胥靡免罪之人、欲逃其恥者,聚為一卒。有材伎過人、能負重行數百裏者,聚為一卒。

夫卒強將弱曰弛,吏強卒弱曰陷,兵無選鋒曰北,必然之數矣。故曰:兵眾孰強?士卒孰練?知之者勝,不知之者不勝,不可忽也。

結營第三太公曰:出軍征戰,安營置陣,以六為法。將軍自取九天之上,竟一旬,複徙開牙門;常背建向破,不飲死水,不居死地,不居地柱,不取地獄,無休天灶,無當龍首。故曰:凡結營安陣,將軍居青龍,軍鼓居逢星,士卒居明堂,伏兵於太陰,軍門居天門,小將居地戶,斬斷居天獄,治罪居天庭,軍糧居天牢,軍器居天藏。此謂法天結營,物莫能害者也。

道德第四夫兵不可出者三:不和於國,不可以出軍;不和於軍,不可以出陣;不和於陣,不可以出戰。故孫子曰:一曰道。道者,令人與上同意者也。故可與之死,可與之生,而人不畏危。黃石公曰:軍井未達,將不言渴;軍幕未辦,將不言倦;冬不服裘,夏不操扇,是謂禮將。與之安,與之危,故其眾可合而不可離、可用而不可疲,接之以禮,勵之以辭,則士死之。是以含蓼問疾,越王霸於諸侯;吮疽恤士,吳起淩於腋國。陽門慟哭,勝三晉之兵;單醪投河,感一軍之士。勇者為之鬥,智者為之憂,視死若歸,計不旋踵者,以其恩養素畜、策謀和同也。故曰:畜恩不倦,以一取萬。語曰:積恩不已,天下可使。此道德之略也。

禁令第五孫子曰:卒未專親而罰之,則不服,不服則難用;卒已專親而罰不行,則不可用矣。故曰:視卒如嬰兒,故可與之赴深溪;視卒如愛子,故可與之居死地。厚而不能使,愛而不能令,亂而不知理,譬若驕子,不可用也。經曰:兵以賞為表,以罰為裏。又曰:令之以文,齊之以武,是謂必取。故武侯之軍禁有七:一曰輕,二曰慢,三曰盜,四曰欺,五曰背,六曰亂,七曰誤。此治軍之禁也。若期會不到,聞鼓不行,乘寬自留,回避務止,初近而後遠,喚名而不應,軍甲不具,兵器不備,此謂輕軍。受令不傳,傳之不審,以惑吏士,金鼓不聞,旌旗不睹,此謂慢軍。食不廩糧,軍不部兵,賦賜不均,阿私所親,取非其物,借貸不還,奪人頭首,以獲功名,此謂盜軍。若變易姓名,衣服不鮮,金鼓不具,兵刃不磨,器仗不堅,矢不著羽,弓弩無弦,主者吏士、法令不從,此謂欺軍。聞鼓不行,叩金不止,按旗不伏,舉旗不起,指麾不隨,避前在後,縱發亂行,折兵弩之勢,卻退不鬥,或左或右,扶傷轝死,因讬歸還,此謂背軍。出軍行將,士卒爭先,紛紛擾擾,軍騎相連,咽塞道路,後不得前,呼喚喧譁,無所聽聞,失行亂次,兵刃中傷,長將不理,上下縱橫,此謂亂軍。屯營所止,問其鄉裏,親近相隨,共食相保;呼召不得,越入他位,幹誤次第,不可嗬止;度營出入,不由門戶,不自啟白;奸邪所起,知者不告,罪同一等;合人飲食,阿私所受;大言驚語,疑惑吏士,此謂誤軍。斬斷之後,萬事乃理。所以鄉人盜笠,呂蒙先涕而後斬;馬逸犯麥,曹公割發而自刑。故太公曰:刑上極,賞下通。孫子曰:法令孰行?賞罰執明?吾以此知勝此之謂也。

教戰第六孔子曰:不教人戰,是謂棄之。故知卒不服習起居,不精前擊後解,與金鼓之指相失,百不當一,此棄之者也。故領三軍故教之戰者,必有金鼓約令,所以整齊士卒也,教令操兵、起居、旌旗指麾之變。故教使一人學戰,教成合之十人;十人學戰,教成合之百人,漸至三軍之眾。大戰之法,為其校陣,各有其道。左校青龍,右校白虎,前校朱雀,後校玄武,中校軒轅。大將之所處,右鋒左戟,前楯後弩,中央鼓旗。興動俱起,聞鼓則進,聞金則止,隨其指麾,五陣乃理。故曰:治眾如治寡,分數是也;鬥眾如鬥少,形名是也。言不相聞,故為鼓鐸;視不目見,故為旌旗。夫金鼓旌旗,所以一人耳目也。是知鼓鞞金鐸,所以威耳;旌旗麾章,所以威目;禁令刑罰,所以威心。耳威於聲,不可不清;目威於色,不可不明;心威於罰,不可不嚴。三者不立,雖勝必敗。故曰:將之所麾,莫不從移;將之所指,莫不前死。紛紛紜紜,鬥亂而不可亂;混混沌沌,形圓而不可敗,此用眾之法也。卒服習矣,器用利矣,將軍乃秉旄麾眾而誓之。於是氣勵青雲,雖赴湯蹈火可也。此教戰之法也。

天時第七《孫子》曰:二曰天時。天時者,陰陽寒暑時節製也。《司馬法》曰:冬夏不興師,所以兼愛吾人。太公曰:天文三人,主占風氣,知天心去就。故經曰:能知三生,臨刀勿驚。從孤擊虛,一女當五丈夫。故行軍必背太陰,向太陽,察五緯之光芒,觀二曜之薄蝕;必當以太白為主,辰星為候;合宿有必鬥之期,格出明不戰之勢,避以日耗,背以月刑,以王擊困,以生擊死。是知用天之道、順天行誅,非一日也。若細雨汰軍,臨機必有捷;回風相觸,道還而無功;雲類群羊,必走之道;氣如驚鹿,必敗之勢。黑雲出壘,赤氣臨軍,六窮起風,三刑生霧,此皆見師之出而不見者入也。若煙非煙,此慶雲也;若星非生,此歸邪也;若霧非霧,此泣軍也;若雷非雷,此天鼓也。慶雲開有德,歸邪有降人,泣軍多殺將,天鼓多敗軍。是知風雲之占、歲月之候,其來久矣。故古者初立將,始出門首建牙之時,必觀風氣之氣。若風不旁勃,旌旗暈暈,順風而揚舉,或向敵終日,軍行有功,勝候也。若逆風來應,氣旁勃,牙扛折,陰不見日,旌幡激揚,敗候也。若下輕其將,妖怪並作,眾口相惑,當修德審令,繕礪鋒甲,勤誠誓士,以避天怒。然後複擇吉日祭牙旗,具太牢之饌,震鼓鐸之音,誠心啟請,以備天問,觀其祥應,以占吉凶。若人馬喜躍、旌旗皆前指高陵、金鐸之聲揚以清、鞞鼓之音宛以鳴,此得神明之助持,以安於眾心,乃可用矣。雖雲任賢使能,則不占而事利;令明法審,則不筮而計成;封功賞勞,則不禱而福從;共苦同甘則犯逆而功就,然而臨機製用,有五助焉:一曰助謀,二曰助勢,三曰助怯,四曰助疑,五曰助地。此五者,助勝之術。故曰:知地知天,勝乃可全,不可不審察也。

地形第八《孫子》曰:三曰地利。地利者,遠近險易、廣狹死生也。故不知山林險阻沮澤之形者,不能行軍;不用鄉導,不能得地利。故用兵有散地,有輕地,有爭地,有交地,有衢地,有重地,有汜地,有圍地,有死地。諸侯自戰其地,為散地;入人之地而不深者,為輕地;我得則利、彼得亦利者,為爭地;我可以往、彼可以來,為交也:諸侯之地三屬,先至而得天下之眾者,為衢地;入人難反之地,深倍城邑多者,為重地;行山林險阻沮澤,凡難行之道者,為汜地;所由入者隘,所從歸者迂,彼寡可以擊吾眾者,為圍地;疾戰則存、不疾則亡,為死地。是故散地無戰,爭地則無攻,交地則無絕,衢地則合交,重地則掠,汜地則行,圍地則謀,死地則戰。

又有六地:有通,有掛,有支,有隘,有險,有遠。我可以往,彼可以來,曰通。居通地,先處其高陽,利糧道,以戰則利。可以往,難以反,曰掛。掛形曰:敵無備,出而勝之;敵有備,出而不勝,難以反,不利。我出而不利,彼出而不利,曰支。支形曰:敵雖利我,我無出引而去也,令敵半出而擊之利。隘形曰:我先居之,必盈之而待敵。若敵先居之,盈而勿從也,不盈而從之。險形曰:我先居之,必居高陽以待敵。若敵先居,則引而去之,勿從也。夫遠形鉤勢,難以挑,戰而不利。凡此六者,地之道也,皆將之至任,不可不察。

故曰:深草蓊穢者,所以遁逃也;深穀阻險者,所以止禦車騎也;隘塞山林者,所以所少擊眾也;沛澤杳冥者,所以匿其形也。丈五之溝漸車之水、山林石徑、涇川丘阜、草木所在、步兵之地,車騎二不當一;丘陵漫衍相屬、平原廣野,此車騎之地,步兵十不當一;平原相遠、仰高臨下,此弓弩之地,短兵十不當一;兩陣相近、平地淺草、可前可後,此長戟之地,劍楯三不當一;萑葦竹蕭、草木蒙籠、枝葉茂接,此矛鋋之地,長戟二不當一;道相伏、險扼相薄,此劍楯之地,弓弩三不當一。

故曰:地形者,兵之助。又曰:用兵之道,地利為寶。趙奢趨山,秦師所以覆敗;韓信背水,漢兵由是克勝。此用地利之略也。

水火第九經曰:以水佐攻者強,以火佐攻者明。是知水火者,兵之助也。

故火攻有五:一曰火人,二曰火積,三曰火輜,四曰火庫,五曰火燧。行火必有因。煙火素具,發火有時,起火有日。時者,天之燥也。日者,宿在箕、壁、參、軫也。凡此四宿者,風起之日也。

太公曰:強弩長兵,所以逾水戰。孫子曰:水可以絕。謂灌城也。又曰:絕水必遠水。客絕水而來,迎之於水內,令敵半渡而擊之利。欲戰,無附於水而迎客也。謂處水上之軍。故曰:以水佐攻者強。何以言之?昔韓信定臨淄,走齊王田廣。楚使龍且來救齊,齊王廣、龍且並軍,與信合戰,夾濰水陣。韓信乃夜令人為萬餘囊,盛沙壅水上流,引軍半渡擊龍且,佯不勝,還走。龍且果喜曰:固知信恃也。乘追。信渡水,信使決壅囊。水大至,龍且軍太半不得渡,即急擊之,殺龍且。龍且水軍東散走。此反半渡之勢。盧綰佐彭越攻下梁地十餘城。項羽聞之,謂其大司馬曹咎曰:謹守成皋。即漢挑戰,慎勿與戰。漢果挑楚軍,楚軍不出,使人辱之。大司馬怒,渡汜水。卒半渡,漢擊大破之。此欲戰無附於水勢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