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譯文】隻有天下最偉大的聖人,才能做到聰明睿智,足以監臨下民;寬裕溫柔,足以包容萬物;奮發剛毅,足以臨事決斷;儀態莊敬,內心中正,足以敬事任賢;條理詳密,明察一切,足以辨別是非。聖人之德廣博周遍,深沉靜密,而能隨時發顯於外。廣博周遍如同天空,深沉靜密如同深潭。他的表現,百姓沒有不崇敬的;他的言論,百姓沒有不信服的;他的行為,百姓沒有不高興的。因此,聖人的聲名充滿中國,而且傳播到未開化之地。凡是車船能到的地方,人力能通的地方,天所覆蓋的地方,地所承載的地方,日月照耀的地方,霜露墜落的地方,凡是有血氣的人,沒有不尊敬他、愛戴他的,所以說聖人之德可以與天相配。

【輔義】本章承上章“小德川流”而言,仍是從天道言誠。“而時出之”以前,言聖人生知,仁義禮智四德充積於內。“溥博如天”以下,言聖人之德發顯於外,及其廣遍盛大,無所不在。

四書

【天下至誠】唯天下至誠,為能經綸①天下之大經,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

夫焉有所倚?肫肫②其仁!淵淵其淵!浩浩其天!苟不固聰明聖知達天德者,其孰能知之?

【注釋】①經綸:古代治絲繩之事,引申為籌劃、治理、掌握等。②肫肫:誠懇的樣子。肫,音zhūn。

【參考譯文】隻有天下具備至誠之德的人,才能掌握天下的大綱,確立天下的根本,了解天地的化育之道。他這樣的德行又有什麼倚靠呢?都是發於至誠之性的結果。他的仁德多麼誠懇真摯呀!他的思想多麼深沉靜謐呀!他的胸懷多麼廣闊如天呀!假如不是真正聰明睿智而能通達天德的人,誰又能真正懂得這個道理呢?

【輔義】本章承上章“大德敦化”而言,仍是從天道言誠。《中庸》對“誠”的論述至此結束,對“至誠之道”和“至聖之德”的反複推闡至此而無以複加。

【闇然日章】《詩》曰:“衣錦尚絅。”①惡其文之著也。故君子之道,闇然②而日章;小人之道,的然③而日亡。君子之道,淡而不厭,簡而文,溫而理。知遠之近,知風之自,知微之顯,可與入德矣。

【注釋】①“衣錦尚絅”句:出自《詩經?衛風?碩人》,原文作“衣錦褧(jiǒnɡ)衣”。衣,音yì,穿。絅,音jiǒnɡ,單衣。②闇然:黯淡的樣子。闇,音àn。③的然:鮮明的樣子。的,音dì。

【參考譯文】《詩經?衛風?碩人》說:“穿著錦繡的衣服,並罩著麻布罩衫。”這是厭惡錦服的文彩過於顯著。所以君子之道,表麵黯淡而日益彰顯;小人之道,看似漂亮卻日漸衰亡。君子之道,淡泊而不厭倦,簡約而有文彩,溫和而有紋理,知道遠是從近開始的,知道風氣的來源,知道隱微會漸趨顯明,這樣,就可以進入盛德的境界了。

【輔義】本節言君子之道與小人之道的區別。君子為學在己,所以內心實有而不外顯,看似平淡無奇卻日漸彰明;小人為學在人,所以誇耀於人但內心空虛,看似鮮明亮麗但很快消亡。

四書

【不愧屋漏】《詩》雲:“潛雖伏矣,亦孔之昭!”

①故君子內省不疚,無惡於誌②君子之所不可及者,其唯人之所不見乎?《詩》雲:“相在爾室,尚不愧於屋漏。”③故君子不動而敬,不言而信。

【注釋】①“潛雖伏矣”句:出自《詩經?小雅?正月》。孔,大。之,語助詞。②無惡於誌:無愧於心。③“相在爾室”句:出自《詩經?大雅?抑》。相,看。屋漏,古代室內西北角施設小賬,安藏神主,為人所不見的地方,稱作“屋漏”。

【參考譯文】《詩經?小雅?正月》說:“雖然潛伏在水底,仍然非常明顯。”所以君子自我反省而不內疚,也就無愧於心了。君子的德行之所以不可企及,大概就在於別人看不見的地方吧。《詩經?大雅?抑》說:“看你在屋內獨處的時候,尚且無愧於昏暗的角落。”所以君子在沒有行動的時候,內心也始終恭敬嚴肅;在沒有說話的時候,內心也始終誠信不虛。

【輔義】本節言君子慎獨之道。可與《大學》“誠意”章及《中庸》首章互相參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