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輔義】本章承接上章“為下不倍”而言,仍是從人道言誠。即使如孔子那樣具備聖人之德,但因無天子之位,也不敢僭越己位、行製禮作樂之事,而是認真遵從並努力恢複當時通行的周禮。這也是“君子素其位而行”的表現。

中庸

【知天知人】王①天下有三重②焉,其寡過矣乎!上焉者,雖善無征,無征不信,不信民弗從。下焉者,雖善不尊,不尊不信,不信民弗從。故君子之道,本諸身,征諸庶民,考諸三王而不繆③,建諸天地而不悖,質諸鬼神而無疑,百世以俟聖人而不惑。質諸鬼神而無疑,知天也;百世以俟聖人而不惑,知人也。是故君子動而世為天下道,行而世為天下法,言而世為天下則。遠之則有望,近之則不厭。

【注釋】①王:音wànɡ,為王,即治理之意。②三重:指三件重大的事情,即上章“議禮”、“製度”、“考文”。重,音zhònɡ。③繆:通“謬”,謬誤。

【參考譯文】治理天下有議定禮樂、創設製度、考定文字三件重大的事情,如果能夠做好,那就很少有過錯了吧!前代的禮樂製度雖然很好,但卻沒有征驗,沒有征驗就不能使人信服,不能使人信服百姓就不會遵從。身在下位的人雖然能夠做好這三件事,但自身地位不尊,地位不尊就不能使人信服,不能使人信服百姓就不會遵從。所以君王創製禮法的途徑,要以自身為根據,以百姓為征驗,考查夏商周三代禮法而沒有謬誤,建立於天地之間而不違背自然,質正於鬼神而心無疑慮,等待百世以後的聖人的審查而不感到惶惑。質正於鬼神而心無疑慮,這是因為自己知曉天理;等待百世以後的聖人的審查而不感到惶惑,這是因為自己知曉人情。因此君王的舉動能夠世代作為天下的規範,君王的四書行為能夠世代作為天下的法度,君王的言論能夠世代作為天下的準則。他遠離百姓,百姓就會仰望他;他接近百姓,百姓就永不厭倦。

【輔義】本章承接上章“居上不驕”而言,仍是從人道言誠。“三重”是天子之事,但天子也不能隨意製定;必須綜合各方麵因素——考察天地之道,通曉百姓之情,參照前代製度,並為後世立法。這樣才能成為天下共尊的製度規範,而起到安頓百姓、化育萬物的效果。

【天地之大】仲尼祖述堯、舜,憲章文、武①,上律天時,下襲水土②。辟如天地之無不持載,無不覆幬③,辟如四時之錯行,如日月之代明。萬物並育而不相害,道並行而不相悖。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此天地之所以為大也!

【注釋】①祖述:效法、遵循前人的行為或學說。憲章:遵循並發揚。②律:效法。襲:符合。③幬:音dào,覆蓋。

【參考譯文】孔子遠承並闡述堯、舜的傳統,近遵並發揚周文王、武王的法度,上效法天時變化,下符合水土之宜。他的德行好像天地那樣,沒有什麼東西不被維持承載,不被覆蓋遮護;好像四季的交替運行,好像日月的迭代照耀。萬物共同發育而不互相妨害,事理一並施行而不互相違背。小德好像河水的流動,脈絡分明而永無止息,大德敦厚化育萬物,無窮無盡,這就是天地之所以偉大的原因啊!

【輔義】本章從天道言誠。天地之所以偉大,在於萬物在其中化育,萬理在其中流行,如此眾多繁雜卻並不會互相妨害,看似混亂而實則井然有序。天地之道,永無止盡。

四書

【天下至聖】唯天下至聖,為能聰明睿知,足以有臨也;寬裕溫柔,足以有容也;發強剛毅,足以有執也;齊莊①中正,足以有敬也;文理密察,足以有別也。溥博②淵泉,而時出之。溥博如天,淵泉如淵。見而民莫不敬,言而民莫不信,行而民莫不說③。是以聲名洋溢乎中國,施及蠻貊④。舟車所至,人力所通,天之所覆,地之所載,日月所照,霜露所隊⑤,凡有血氣者,莫不尊親,故曰配天。

【注釋】①齊莊:恭敬莊重。②溥博:周遍而廣大。溥,音pǔ,周遍。③說:通“悅”,喜悅。④蠻貊:泛指邊遠未開化的少數民族。貊,音mò。⑤隊:通“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