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
【篤恭天下平】
《詩》曰:“奏假無言,時靡有爭。”①是故君子不賞而民勸,不怒而民威於鈇鉞②。《詩》曰:“不顯惟德,百辟其刑之。”③是故君子篤恭而天下平。
【注釋】①“奏假無言”句:出自《詩經?商頌?烈祖》。奏,進獻。假,至。靡,無。②鈇鉞:音fūyuè,指刑具。鈇,鍘刀。鉞,大斧。③“不顯惟德”句:出自《詩經?周頌?烈文》。不顯,“豈不顯”之意。辟,音bì,諸侯。刑,通“型”,仿效。
【參考譯文】《詩經?商頌?烈祖》說:“進獻祭品以至於沒有聲響,一時大家都不再爭鬥喧鬧。”因此,君子無須行賞而百姓自然勸勉,無須發怒而百姓自然敬畏,甚於對刑罰的恐懼。《詩經?周頌?烈文》說:“天子之德豈不彰顯?天下諸侯都以之為楷模。”因此,君子篤實恭敬就能使天下太平。
【輔義】本節言君子之德的功效之至。君子內心誠敬篤恭而發顯於外,則無須刑賞而百姓、諸侯自然服膺,以至於天下太平。
四書
【無聲無臭】《詩》雲:“予懷明德,不大聲以色。”①子曰:“聲色之於以化民,末也。”《詩》曰:“德輶如毛。”②毛猶有倫③。“上天之載,無聲無臭。”④至矣!
【注釋】①“予懷明德”句:出自《詩經?大雅?皇矣》。②“德輶如毛”句:出自《詩經?大雅?烝民》。輶:音yóu,輕。③倫:相比,匹配。④“上天之載”句:出自《詩經?大雅?文王》。載,事。臭,音xiù,氣味。
【參考譯文】《詩經?大雅?皇矣》說:“我懷念文王的明德,他從不嚴厲地說話,也沒有凶惡的神色。”孔子說:“用惡言惡色來教化百姓,這是最下等的辦法。”《詩經?大雅?烝民》說:“道德輕如毛發。”但毛發仍然是一種具體的事物,不足以形容君子之德。《詩經?大雅?文王》又說:“上天化育萬物,無聲又無味。”這才是對君子之德最貼切的描述。
【輔義】本節引《詩經》對君子之德反複進行描述。初以“不大聲以色”形容其德,但仍有聲色存在,不足以說明德之微妙。次以毛發形容其德,然毛發仍是具體事物,仍有形狀可言。最後以“無聲無臭”來形容君子之德,才最為貼切地描述出君子之德的微妙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