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
【天地之道】天地之道,可一言而盡也:其為物不貳,則其生物不測。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今夫天,斯昭昭之多,及其無窮也,日月星辰係焉,萬物覆焉。今夫地,一撮①土之多,及其廣厚,載華嶽而不重,振②河海而不泄,萬物載焉。今夫山,一卷③石之多,及其廣大,草木生之,禽獸居之,寶藏興焉。今夫水,一勺之多,及其不測,黿鼉④蛟龍魚鱉生焉,貨財殖焉。
【注釋】①撮:音cuō,以三指抓取,泛指少量。②振:容納。③卷:通“拳”。④黿鼉:音yuántuó。黿,大鱉。鼉,揚子鱷。
【參考譯文】天地之道,可以用一句話概括盡:天地作為事物來講是誠一不貳的,那麼它化生萬物就是深奧莫測的。天地之道,就是廣博,深厚,崇高,光明,悠遠,長久。現在說這天空,說它小,也就這麼一小塊明亮的所在,而論及它的無窮,日月星辰都懸掛於此,萬物都覆蓋在其下。現在說這大地,說它小,也就一小撮土這麼多,而論及它的廣博深厚,承載華山而不覺得沉重,容納河海而不會外泄,萬物都承載在其上。現在說這高山,說它小,也就一個拳頭大的石頭這麼大,而論及它的廣大,草木生長於其上,禽獸居住於其中,寶藏開發於其內。現在說這水,說它小,也就一勺這麼多,而論及它的浩瀚不測,黿鼉蛟龍魚鱉都生養於其中,各種財貨增殖於其內。《詩經?大雅?維天之命》說:“上天之命,多麼深遠肅穆而運行不息啊!”這是說天之所以為天。“啊!這豈不顯明,文王道德的純粹。”這是說周文王之所以稱為“文”,就在於他的德行始終四書純粹並像天道一樣運行不息。
【輔義】本節仍是從天道言誠。以天、地、山、水為譬喻,說明至誠之道由不貳不息擴充至極以達到盛大生物的程度。結尾又引《詩經》進行輔證和總結。
【聖人之道】大哉聖人之道!洋洋乎!發育萬物,峻極於天。優優①大哉!禮儀三百,威儀三千②,待其人而後行。故曰苟不至德,至道不凝焉。故君子尊德性而道問學,致廣大而盡精微,極高明而道中庸。溫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禮。是故居上不驕,為下不倍。國有道其言足以興,國無道其默足以容。《詩》曰:“既明且哲,以保其身。”③其此之謂與?
【注釋】①優優:充足有餘。②禮儀:經禮,即大的禮儀規定。威儀:曲禮,古代典禮中的動作規範及待人接物的禮節。③“既明且哲”句:出自《詩經?大雅?烝民》。哲,明智,有智慧。
【參考譯文】多麼偉大的聖人之道啊!洋洋灑灑地發育萬物,其高峻直達於上天。多麼充裕偉大啊!大的禮儀約有三百,細致的儀節約有三千,等待那有德之人來施行。所以說,如果沒有具備最偉大德行的人,那麼最崇高的道理也就無法凝聚完成。因此君子一定要尊
四書重德性而從事學問,致力於廣博又盡心於精微,達到高明境界又遵循中庸之道。溫習既有認識而產生新的認識,敦厚篤實以崇尚禮儀。正因如此,君子身居上位而不驕橫,處身下位而不悖逆。國家有道的時候,他的言論足以振興國家;國家無道的時候,他的沉默足以避禍容身。《詩經?大雅?烝民》說:“既明事理又有智慧,可以用來保全自身。”大概就是這個意思吧?
【輔義】本章從人道言誠。至誠之道存乎聖人之身,聖人的使命就在於立教行道,使至道昌明,萬物發育。
【天子三重】子曰:“愚而好自用,賤而好自專,生乎今之世,反古之道。如此者,災及其身者也。”非天子,不議禮,不製度,不考文。今①天下車同軌,書同文,行同倫,雖有其位,苟無其德,不敢作禮樂焉;雖有其德,苟無其位,亦不敢作禮樂焉。子曰:“吾說夏禮,杞不足征也②;吾學殷禮,有宋③存焉;吾學周禮,今用之,吾從周。”
【注釋】①今:如果,表假設。②說:述說,講解。杞:西周所立諸侯國之一,為夏代後裔。征:驗證。③宋:西周所立諸侯國之一,為商代後裔。
【參考譯文】孔子說:“愚昧無知卻好剛愎自用,地位卑賤卻好獨斷專行,生活在當今的時代卻想要返回古代的治道。這樣的人,災禍就會降臨到他的身上了。”如果不是天子,就不能議定禮樂,不能創製法度,不能考定文字。即便全天下車軌的標準相同,書寫的文字相同,行為的倫理規範相同,雖有天子之位,而無聖人之德,也不敢製禮作樂。雖有聖四書人之德,而無天子之位,也不敢製禮作樂。孔子說:“我能講解夏代的禮法,可是現在夏的後裔杞國卻不足以驗證它;我學習殷商的禮法,現在殷的後裔宋國還殘存著它;我學習周代的禮法,如今仍然為天下通行,所以我遵從周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