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

【誠】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誠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從容中道,聖人也。誠之者,擇善而固執之者也。

【參考譯文】誠,是天地固有之道;達到誠,是人應遵循之道。天生至誠的人,不用勉強而處事就能合理,不用思考而言行就能得當,能從容自在地自然合於中庸之道,這是聖人才能做到的。至於想要達到誠的一般人,就要擇取善而堅持不懈。

【輔義】“誠”是《中庸》全篇最核心的概念。“誠”,就是真實無妄,也就是中庸之道。這是天地本有之道,萬物以天地之誠而生長發育。人作為萬物之靈,三才之一,應努力突破自身局限,修誠立善,與天地合德。

四書

【學問思辨行】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有弗學,學之弗能弗措也;有弗問,問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篤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雖愚必明,雖柔必強。

【參考譯文】要達到誠,就要廣泛地學習,詳細地發問,謹慎地思考,明晰地辨別,篤實地踐行。對於知識,要麼不學習,學了但沒學成就不放下;要麼不發問,問了但沒理解就不放下;要麼不思考,思考了但無所得就不放下;要麼不辨別,辨別了但沒明白就不放下;要麼不踐行,踐行了但不切實就不放下。別人一次能做到,我就做一百次;別人十次能做到,我就做一千次。如果能照此努力下去,即使是愚笨的人也一定會變得聰明,即使是柔弱的人也一定會變得剛強。

【輔義】本節承接上節“誠之者,擇善而固執之者也”而言。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這五者是達到“誠”的綱目。其中,前四項即“擇善”,屬知;篤行即“固執”,屬行。

【誠明之道】自誠明,謂之性;自明誠,謂之教。誠則明矣,明則誠矣。

【參考譯文】由天賦之誠而至於明達事理,這叫做天性;由明達事理而至於天賦之誠,這叫做教化。天賦誠實就能明達事理,明達事理也能達到誠實。

【輔義】《中庸》以本章為標誌,正式轉入對“誠”的論述。“自誠明”是“天之道”,隻有聖人才能做到;“自明誠”是“人之道”,是一般人達於至誠的必由之路。以下各章則分別從“天道”和“人道”兩方麵對“誠”進行反複推闡發明。

四書

【至誠盡性】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讚①天地之化育;可以讚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②矣。

【注釋】①讚:讚助,輔助。②參:同“叁”,即三。

【參考譯文】隻有天下至誠的人,才能充分發揮自己的本性;能充分發揮自己的本性,就能充分發揮他人的本性;能充分發揮他人的本性,就能充分發揮萬物的本性;能充分發揮萬物的本性,就可以輔助天地生化養育萬物;能輔助天地生化養育萬物,就可以和天地並立為三了。

【輔義】本章從天道言誠。承上章“自誠明”而言,說明聖人可以充分實現自己、他人乃至萬物的本性,從而與天地並列為“三才”:天地生物,聖人成物。

【至誠能化】其次①致曲②,曲能有誠,誠則形,形則著,著則明,明則動,動則變,變則化,唯天下至誠為能化。

【注釋】①其次:指次於聖人、“自明誠”的賢人。②致曲:推究局部事理。致,推致。曲,一偏,指事物的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