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書
【大德必受命】子曰:“舜其大孝也與!德為聖人,尊為天子,富有四海之內。宗廟饗①之,子孫保之。故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祿,必得其名,必得其壽。故天之生物,必因其材而篤焉。故栽者培之,傾者覆之。《詩》曰:‘嘉樂君子,憲憲令德。宜民宜人,受祿於天。保佑命之,自天申之。②故大德者必受命。”
【注釋】①饗:祭祀。②“嘉樂君子”句:出自《詩經?大雅?假樂》。假,當作“嘉”,讚美詞。憲憲,今本作“顯顯”,顯著。
【參考譯文】孔子說:“舜真是大孝啊!論德行他是聖人,論尊貴他是天子,論財富他擁有整個天下。後世建立宗廟祭祀他,子子孫孫懷念他。所以有盛大德行的人,一定會得到應有的地位,一定會得到應有的利祿,一定會得到應有的榮譽,一定會得到應有的年壽。所以天生萬物,一定按照各自的材質而篤實對待。可栽培的就幫他培育,要衰亡的就讓他覆滅。《詩經?大雅?假樂》說:‘多麼快樂的君子,有著顯著的美德。有利於百姓,受祿於上天。保佑並授命給他,由上天賜予他。所以有盛大德行的人一定會稟受天命成為天子。”
【輔義】本章以舜為例說明道之“費”。舜有大孝之德,以此為本,推而至於天下,從而稟受天命而為天子,永承子孫後世之感念與祭祀。可見道體雖微,而其發用則至為廣大。
【為政在人】故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仁者,人也,親親為大。義者,宜也,尊賢為大。親親之殺①,尊賢之等,禮所生也。在下位不獲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②故君子不可以不修身。思修身,不可以不事親;思事親,不可以不知人;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
【注釋】①殺:音shài,減少,降等。②“在下位”句:這句話後文亦見,鄭玄認為涉下而衍,今不譯。
【參考譯文】所以說國君治理國政在於賢人;要得到賢人,必須以身作則;要修養自身,必須以道德為準則;要修養道德,必須以仁義為根本。仁說的是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以孝敬父母為根本;義就是合宜的意思,以尊重賢人為根本。對待親人的情感,因遠近不同而有四書親疏的差別,對待賢人的尊重,因尊卑不同而有大小的差別,禮就由此而產生。所以,君子不可以不修養自身;要修養自身,不能不事奉父母;要事奉父母,不能不了解人道;要了解人道,不能不知曉天理。
【輔義】本節由為政而至修身,由人道而及天理,行文大開大闔,縱橫貫通。不僅文意充沛,而且文勢闊大,可見古人文字水平之高妙。
中庸
【五達道、三達德】天下之達①道五,所以行之者三,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婦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達道也。知、仁、勇三者,天下之達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或生而知之,或學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強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
【注釋】①達:通。
【參考譯文】天下共通的人際關係有五種,用來實行這五種人際關係的品德有三種。五種人際關係是:君臣關係,父子關係,夫婦關係,兄弟關係,朋友交往關係。這五種就是天下共通的人際關係。智、仁、勇這三項,是天下共通的品德,它們用來實行五種人際關係則是統一的。對於五達道的道理,有的人生來就知道,有的人學習之後才知道,有的人則是經曆困苦磨難之後才知道,但等到他們都知道了,則是一樣的。對於三達德的準則,有的人發自內心地去做,有的人出於利害考慮去做,有的人則勉力強行去做,但等到他們都成功的時候,則是一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