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輔義】之所以稱為“達道”、“達德”,正是因為這些是天下共通、無法逃避的。人的能力天生有高低之別,但對五達道、三達德的理解與踐行,無論生知安行、學知利行還是困知勉行,隻要最終達到了,就都是一樣的。
四書
【智仁勇】子曰:“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知斯三者,則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則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則知所以治天下國家矣。”
【參考譯文】孔子說:“愛好學習就近於智了,身體力行就近於仁了,知道羞恥就近於勇了。知道了這三項,就知道如何修養自身了;知道如何修養自身,就知道如何治理別人了;知道如何治理別人,就知道如何治理天下國家了。”
【輔義】好學、力行、知恥雖然並不等同於智、仁、勇三達德,但從此三處努力,則“違道不遠”了。呂大臨說:“愚者自是而不求,自私者殉人欲而忘反,懦者甘為人下而不辭。故好學非知,然足以破愚;力行非仁,然足以忘私;知恥非勇,然足以起懦。”
中庸
【為天下國家有九經】凡為天下國家有九經,曰:修身也,尊賢也,親親也,敬大臣也,體群臣也,子庶民也,來百工也,柔遠人也,懷諸侯也。修身則道立,尊賢則不惑,親親則諸父昆弟不怨,敬大臣則不眩,體群臣則士之報禮重,子庶民則百姓勸,來百工則財用足,柔遠人①則四方歸之,懷諸侯則天下畏之。
【注釋】①柔遠人:優待各國商旅賓客。柔,懷柔,優待。遠人,指商旅和各國賓客。
【參考譯文】總的來說,治理天下國家有九項基本原則,分別是:修養自身,尊重賢人,親愛親人,尊敬大臣,體恤群臣,愛民如子,招納工匠,優待賓客,安撫諸侯。修養自身,就能使道德樹立;尊重賢人,就不會產生迷惑;親愛親人,就能使叔伯、兄弟沒有怨恨;尊敬大臣,做事就不會混亂;體恤群臣,士大夫都會以重禮回報;愛民如子,百姓就會努力工作;招納工匠,財用就會充足;優待賓客,四方之人就會聞風來歸;安撫諸侯,天下之人都會敬畏。
【輔義】“柔遠人則四方歸之”,與《孟子》“行旅皆欲出於王之途”之義類似。即創造良好的條件,保證各方行旅、賓客的行程安全和順利,則四方之人皆願取道。
四書
【豫則立】凡事豫①則立,不豫則廢。言前定則不跲②,事前定則不困,行前定則不疚,道前定則不窮。
【注釋】①豫:事前的計劃或準備。②跲:音jiá,跌倒。
【參考譯文】做一切事情,預先有準備才能成功,預先沒有準備就會失敗。例如,說話預先有準備就不會失言,做事預先有準備就不會困窘,行動預先有準備就不會出問題,預先進行道德修養就不會陷入窮困的境地。
【輔義】朱熹說:“凡事皆欲先立乎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