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書

【道不遠人】子曰:“道不遠人。人之為道而遠人,不可以為道。《詩》雲:‘伐柯伐柯,其則不遠。①執柯以伐柯,睨②而視之,猶以為遠。故君子以人治人,改而止。忠怒違③道不遠,施諸己而不願,亦勿施於人。君子之道四,丘未能一焉:所求乎子以事父,未能也;所求乎臣以事君,未能也;所求乎弟以事兄,未能也;所求乎朋友先施之,未能也。庸④德之行,庸言之謹,有所不足,不敢不勉,有餘不敢盡。言顧行,行顧言,君子胡不慥慥⑤爾?”

【注釋】①“伐柯伐柯”句:出自《詩經?豳(bīn)風?伐柯》。柯,斧頭柄。則,法則,標準。②睨:音nì,側視。③違:距離。④庸:平常。⑤慥慥:音zào,真誠篤實的樣子。

【參考譯文】中庸孔子說:“道並不是遠離人們的。有人如果想要求遠離人們的道,那麼他是求不到道的。《詩經?豳風?伐柯》說:‘砍斧柄啊砍斧柄,斧柄的樣式並不遠。手拿斧頭去砍斧柄,側眼一看就知道斧柄的樣子,還以為差異很大。所以,君子就用做人之道來治理有過錯的人們,直到他們改正為止。如果能做到忠恕,那麼就離道不遠了,凡是施加到自己身上而自己不願意的事,也就不要施加到別人身上。君子之道有四條,可我卻一條都沒有做到:要求子女的孝道,我事奉父親卻沒能完全做到;要求臣下的忠道,我事奉君主卻沒能完全做到;要求弟弟的悌道,我事奉兄長卻沒能完全做到;要求朋友的信道,我對待朋友卻沒能首先做到。平常道德的實踐,平常言論的謹慎,做得不足的地方,我總是不敢不勉力去做,做得有餘的地方,我總是不敢認為做到了極致。言語要符合行動,行動要符合言語,君子怎能不真誠篤實地做到言行一致呢!”

【輔義】本章講忠恕之道。可與《大學》中的“治國”、“絜矩之道”條對讀,則文意自明。

四書

【素位而行】君子素①其位而行,不願②乎其外。素富貴,行乎富貴;素貧賤,行乎貧賤;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難,行乎患難。君子無入而不自得焉。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於人,則無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險以徼幸③。

【注釋】①素:平素,現在。②願:羨慕,向往。③徼幸:即“僥幸”,追求所不當求的東西。

【參考譯文】君子總是安守於現在他所處的地位而行事,不羨慕他地位之外的事情。現在處於富貴的地位,就做富貴地位該做的事;現在處於貧賤的地位,就做貧賤地位該做的事;現在處於夷狄的地位,就做夷狄該做的事;現在處於患難之中,就做患難時該做的事。君子沒有進入某種處境而感到不自得的。君子身居上位,不會欺淩下屬;君子身居下位,不會攀援上級,要求自己言行端正而不要求別人如何,這樣就不會產生怨恨。上不怨恨天,下不怨恨人。所以,君子居心平易以等待天命,小人則鋌而走險以希求幸運。

【輔義】“素其位而行,不願乎其外”是儒家很重要的思想。君子能夠始終安於自己當下的分位,並在任何處境下都能做好分內之事,而不會去羨慕企求分位之外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