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書

【道之不行】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①者過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賢者過之,不肖者不及也。人莫不飲食也,鮮能知味也。”

【注釋】①知:同“智”。

【參考譯文】孔子說:“中庸之道之所以不能推行,我知道原因了:聰明的人以為太平常而不必提倡,愚笨的人又不懂得如何實行。中庸之道之所以不能闡明,我知道原因了:有才德的人認為太簡單而不必闡發,無才德的人又不求甚解。這就好比人們每天都要吃喝,但卻很少有人能辨知其中的滋味。”

【輔義】中庸之道須臾不可離,而人們卻很少能夠有所發覺省察,因此會產生或過或不及的弊病。

【舜有大知】子曰:“舜①其大知也與!舜好問而好察邇言②,隱惡而揚善,執其兩端,用其中於民,其斯以為舜乎!”

【注釋】①舜:上古賢君之一,受堯禪讓而為帝,後又禪讓於禹,以孝悌著稱。《孟子》多載其事跡。②邇言:指淺近易懂的言語。邇,音ěr,近。

【參考譯文】孔子說:“舜大概可以說有大智慧了吧!舜喜好向別人請問,並且喜好考察那些淺近的言論,把其中不好的意思隱去,而把好的意思宣揚光大。他掌握了人們言論中過與不及的兩種極端,而把最恰當合適的部分施用於百姓。這就是舜之所以成為舜的原因吧!”

【輔義】本章言“三達德”之“智”。擁有最高智慧的人不會師心自用、好為人師,而是善於考察他人的言行,隱惡揚善,對其加以選擇和恰當的運用。這種人看似無知無識,心無成見,但實際上已經掌握了無過無不及的中庸之道的真諦。

四書

【顏回之仁】子曰:“回①之為人也,擇乎中庸,得一善,則拳拳服膺②而弗失之矣。”五經名言名句上

【注釋】①回:顏回,字子淵,孔子最得意的弟子,小孔子30歲(一說小40歲)。②拳拳服膺:堅守不失,牢記心中。膺,音yīnɡ,胸。

【參考譯文】孔子說:“顏回的為人是這樣的,他選擇了中庸之道,每得到一個好的道理,就會牢記心中,堅持踐行,而永不喪失。”

【輔義】本章言“三達德”之“仁”。儒家始終強調踐行的重要性,隻有不斷踐行,才能將道理真正內化為自我修養成德的積累。顏回正是因為這種“得一善則拳拳服膺而弗失”的品格,才能夠養成自身的仁德。

中庸

【君子之強】子路①問強。子曰:“南方之強與?北方之強與?抑而②強與?寬柔以教,不報無道,南方之強也,君子居之。衽金革③,死而不厭,北方之強也,而強者居之。故君子和而不流,強哉矯④!中立而不倚,強哉矯!國有道,不變塞⑤焉,強哉矯!國無道,至死不變,強哉矯!”

【注釋】①子路:姓仲,名由,字子路。孔子弟子,小孔子9歲。②而:你。③衽金革:坐臥於兵甲之上。衽:音rèn,臥席。金革:兵器與甲胄。④矯:強壯的樣子。此處作歎詞,加強語氣。⑤塞:音sè,不通,窮困的境遇。

【參考譯文】子路問孔子怎樣才算剛強。孔子說:“你問的是南方人的剛強呢,是北方人的剛強呢,還是你這樣的剛強呢?以寬厚溫和的態度去教導別人,不報複蠻橫無理的行為,這是南方人的剛強,君子屬於這種剛強。時常枕著兵器、穿著甲胄睡覺,死而無悔,這是北方人的剛強,強悍的人屬於這種剛強。所以,君子與人和睦相處而不同流合汙,這是真正的剛強!堅守中道而無所偏倚,這是真正的剛強!國家有道,不改變自己的誌向,這是真正的剛強!國家無道,至死也不改變平生的操守,這是真正的剛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