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

【德本財末】是故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財,有財此有用。德者,本也,財者,末也。外本內末,爭民施奪。是故財聚則民散,財散則民聚。

【參考譯文】因此君子要首先謹慎於自身的道德修養。有了道德才會有百姓的支持,有了百姓的支持才會有土地國家,有了土地國家才會有財富,有了財富才會有用度。道德是根本,財富是末節。國君假如輕視根本而注重末節,就會與百姓爭利,而實行劫奪之術。所以,國君聚斂財富就會使民心離散,散財於民則會使民心聚集。

【輔義】本節仍是對“絜矩之道”的進一步闡發。財富是人之所同欲,國君若能遵行“絜矩之道”,體諒與滿足百姓愛財之心,國君則修明自身德性,這樣民心自然歸服,自然會擁有土地財用。本段可與《孟子?梁惠王上》“王立於沼上”一章互相發明。

四書

【君子之道】見賢而不能舉,舉而不能先,命①也。見不善而不能退,退而不能遠,過也。好人之所惡,惡人之所好,是謂拂②人之性,災必逮夫身。是故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驕泰以失之。

【注釋】①命:當作“慢”,怠慢。②拂:違背。

【參考譯文】發現賢人卻不能舉薦提拔,或者舉薦提拔了卻不能優先任用,這就是怠慢;發現不善的人卻不能黜退,或者黜退了卻不能把他遠遠地驅逐,這就是過錯。國君喜歡人們所厭惡的,厭惡人們所喜歡的,這就叫做違背了人的本性,災禍必然會降臨到他的身上。因此,君子治國有根本的道理,這一定是:忠信誠實就能得到天下,驕縱放肆就會失去天下。

【輔義】本節有兩點內容值得注意:一是告誡君主或當政者要真正做到舉賢退不善;二是再次強調要與百姓同好惡,因順人之本性。

大學

【生財有道】生財有大道:生之者眾,食之者寡,為之者疾,用之者舒,則財恒足矣。仁者以財發身,不仁者以身發財。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義者也,未有好義其事不終者也,未有府庫財非其財者也。

【參考譯文】生產財富有根本的原則:生產財富的人多,消耗財富的人少,創造財富的人生產迅速,使用財富的人消費節儉,那麼國家的財富就總能充足。有仁德的人利用財富來發揚自己的事業,沒有仁德的人濫用自身來聚斂財富。沒有國君喜好仁德而臣民不喜好道義的,沒有臣民喜好道義而國事半途而廢的,也沒有臣民喜好道義而府庫裏的財富卻不屬於國家所有的。

【輔義】本節承接“有土此有財”而言,強調國家財富的積累在於務本而節用,而非任意地爭奪聚斂。國君能仁愛臣民,則臣民必定忠於國君,而財用也一定會為國家所用。

四書

【國以義為利】孟獻子①曰:“畜馬乘②不察於雞豚,伐冰之家③,不畜牛羊;百乘之

家④,不畜聚斂之臣。與其有聚斂之臣,寧有盜臣。”此謂國不以利為利,以義為利也。

【注釋】①孟獻子:春秋時期魯國大夫仲孫蔑,諡曰“獻”。②畜馬乘:指士初升為大夫,已有食祿。③伐冰之家:指有資格在喪葬祭祀中用冰的卿大夫。④百乘之家:指擁有領地、可出兵車百乘的諸侯王。

【參考譯文】孟獻子說:“已經升任大夫就不該再去計較喂雞喂豬的小利,有資格喪祭用冰的卿大夫就不該飼養牛羊去牟利,擁有可出百輛兵車的領地的諸侯之家就不該任用那些聚斂民財的家臣。與其有這種聚斂民財的家臣,還不如有偷盜自家財物的家臣。”這就是說,國君治理國家不能以財利為利益,而應該以道義為利益。

【輔義】本節引用魯國賢大夫之言,繼續強調以上數段所闡發的不與民爭利的思想,並將其總結為“國不以利為利,以義為利也”。於此也可見儒家“義利之辨”的思想:以利為利,則橫征暴斂,民心離散,風俗日壞,利終不可得;以義為利,則散財於民,民心歸附,上下和睦,利自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