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導讀
《中庸》和《大學》一樣,也是《小戴禮記》中的一篇。唐代的李翱等人開始重視《中庸》,開了宋儒重視《中庸》的風氣之先。至北宋時期,進士及第由皇帝親授《中庸》,可見《中庸》在當時的地位之高。朱熹編訂《四書章句集注》,將《中庸》提升為儒家最重要的經典之一。
在“四書”中,《中庸》的篇題非常特殊。《論語》、《孟子》各篇以及《大學》都是以篇首兩三字為篇題,如“學而第一”、“梁惠王上”等,而“中庸”二字卻並不是《中庸》的開頭。因此後世對“中庸”一詞頗為重視。在宋明理學中,關於“中庸”的含義有兩種意見:一種是程頤提出的,他指出“不偏之謂中,不易之謂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另一種是朱熹提出的,他認為“中者,不偏不倚、無過不及之名。庸,平常也”。二者的區別在於對“庸”字的理解,程頤認為是“恒常”,朱熹則認為是“平常”。
《中庸》的內容,按照《論語》中的話來講,就是孔子很少說的“性與天道”。朱熹認為它是“孔門傳授心法,子思恐其久而差也,故筆之於書,以授孟子”;所以,在閱讀“四書”時,應該最後讀《中庸》,“以求古人之微妙處”。在宋明理學的創立和發展過程中,《中庸》和《易傳》共同為新儒學的建立提供了形而上學的經典基礎。《中庸》中的很多概念範疇,如性、道、教、慎獨、未發、已發、中和、誠明等等,都成為宋明理學家們往複討論的重要哲學命題。
四書
【《中庸》首章】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參考譯文】天所給予萬物的秉賦叫做性,萬物各自遵循其天性而行叫做道,聖人修明此道以教化萬物叫做教。道是不可以片刻離開的,如果可以離開那就不是道了。因此,君子總是在別人看不到的地方保持警戒謹慎,在別人聽不到的地方常存敬畏之心。人們內心的想法,沒有比在幽暗之處更容易表現的了,沒有比在細微的事情上更容易顯露的了,所以君子特別謹慎於他人不知而己所獨知的地方。人們喜怒哀樂的情感,未曾表現時叫做中,發露出來而都合宜叫做和。中是天下的根本,和是天下的通道。如果能夠把中和的道理體察透徹而普遍推廣,那麼天地就會各正其位,萬物就會生長化育。
【輔義】以上為《中庸》首章,是《中庸》全篇的綱領,以下各章均為論述和發揮。本章內容可分為三層:“可離非道也”之前為第一層,闡明“道”本原於造化之天,不可變易,“性”則實存於己身,不可離開;“故君子慎其獨也”之前為第二層,強調人應時刻存養省察,修明自身德性;之後為第三層,說明“中和”的效用。
【君子中庸】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時中;小人之中庸也①,小人而無忌憚也。”
【注釋】①小人之中庸也:按文意應作“小人之反中庸也”,今通行本均無“反”字。魏王肅,宋程頤、朱熹等都認為當有“反”字。
【參考譯文】孔子說:“君子的言行符合中庸之道,小人的言行違背中庸之道。君子中庸,是因為君子的言行時刻合宜適中;小人反中庸,是因為小人的言行無所忌憚。”
【輔義】本章提示出中庸之道的一個內涵,即“時中”——能根據時間、地點、場合的變化而使自己的言行始終合宜適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