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書
【格物致知】所謂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窮其理也。蓋人心之靈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於理有未窮,故其知有不盡也。是以《大學》始教,必使學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窮之,以求至乎其極。至於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貫通焉,則眾物之表裏精粗無不到,而吾心之全體大用無不明矣。此謂物格,此謂知之至也。
【參考譯文】所謂致知在格物,是說想要擴充自己的知識,就要接觸各種事物而窮究其中的規律和道理。因為人心靈動透徹,人人都具有認知能力,而天下萬事萬物都有其道理。人們隻是因為沒有窮究事物之理,所以自己的知識並不完備。因此《大學》在教學之初,一定要使學習者對於天下萬事萬物,都要順著自己已經懂得的道理來作進一步的推究,以求得徹底的了解。這樣用力既久,總有一天會豁然貫通,那麼萬事萬物的表裏精粗就沒有一處不達到,而人們心靈的根本作用也就沒有不明徹的了。這就叫做格物,這就叫做知識擴充至極處。
【輔義】本章原為《大學》古本所無。程頤認為《大學》有闕文,缺少“格物致知”一章;朱熹據此自作本章以補之,因此文風與《大學》本文頗為不類,但文義卻充實無差。
八條目中,格物與致知雖是兩條,但並非相互獨立的兩種修養工夫;應該說,格物是致知的工夫,致知是格物的結果。格物的“物”字內容非常廣泛,不僅指客觀事物(如一草一木),也包括倫理行為(如忠君孝父);因此,格物的途徑也是多種多樣的,主要是閱讀書籍、接觸事物和道德實踐。格物所要窮盡的“理”和擴充的“知”,既包括事物的普遍規律,也包括社會的倫理原則和規範。
大學
【誠意】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惡惡臭①,如好好色,此之謂自謙②。故君子必慎其獨也!小人閑居為不善,無所不至,見君子而後厭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視己,如見其肺肝然,則何益矣。此謂誠於中,形於外,故君子必慎其獨也。曾子③曰:“十目所視,十手所指,其嚴④乎!”富潤屋,德潤身,心廣體胖⑤。故君子必誠其意。
【注釋】①惡惡臭:前“惡”音wù,後“惡”音è;“臭”音xiù,氣味。②謙:通“慊”,音qiè,滿足。③曾子:名參,字子輿,孔子弟子,小孔子46歲。朱熹認為《大學》首章為“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其後十章為“曾子之意而門人記之”;因此《大學》與曾子有著直接的關係,一般認為表達了曾子的思想。④嚴:嚴峻,可怕。⑤胖:音pán,安適,寬舒。
【參考譯文】所謂使自己的意念真誠,是說不要自己欺騙自己,對待醜惡的事物要像厭惡難聞的氣味一樣,對待美善的事物要像喜好美色一樣,好善惡惡要像這些自然情感的流露一樣自然真實,這樣才能稱得上自我滿足。因此君子在獨處時必須謹慎地對待內心中他人不知而己所獨知的意念,不使一念為惡。小人平日獨處的時候往往為非作歹,沒有什麼壞事做不出來;等見到君子就遮遮掩掩,掩藏他的不光彩的行為,而故意顯露他的善良。但卻不知道別人看自己,就如同看到了自己的肺肝一樣清楚,那這種遮掩又有什麼四書好處呢?這是因為,內心的真實情況一定會表現在外麵,因此君子一定要謹慎地對待自己內心的意念。曾子說:“就好像有十隻眼睛在看著你,十隻手在指著你,這多麼可怕呀!”財富能夠潤飾房屋,道德能夠修養自身,內心無所愧疚,就會心胸寬廣而身體安適,因此君子一定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誠。
【輔義】本章解釋“誠意”。朱熹說:“誠其意者,自修之首也。”誠意,就是使自己的意念誠實無欺。本章特別提示出“慎獨”二字,尤當為學者注意。“慎獨”一般有兩種解釋,一是指閑居獨處之時(鄭玄),二是指“他人所不及知而己獨知之者”(朱熹),即自己內心的念頭。兩說皆可,今取後者。學者應當特別注重防檢糾正內心的惡念,不使一惡萌動,則言行舉止自然合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