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輔義】本節解釋“治國在齊家”,強調在上者的言行舉止對百姓所產生的表率作用。《論語》說:“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說的也是這個道理。
【絜矩之道】所謂平天下在治其國者,上老老而民興孝;上長長而民興弟;上恤孤而民不倍①。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②也。所惡於上,毋以使下;所惡於下,毋以事上;所惡於前,毋以先後;所惡於後,毋以從前;所惡於右,毋以交於左;所惡於左,毋以交於右。此之謂絜矩之道。
【注釋】①倍:通“背”,背棄。②絜矩之道:“絜”指度量物體圍長的繩子,“矩”指畫直角的曲尺。“絜矩”引申為標準、法度。“絜矩之道”指君子以身作則、推己及人之道。
【參考譯文】所謂平定天下在於治理好自己的國家,是說國君尊重自己的老人,百姓就會興起孝敬之風;國君尊重自己的長輩,百姓就會興起敬長之風;國君重視撫恤孤兒,百姓就不會背棄孤弱。因此君子有以身作則、推己及人之道。凡是在上者的態度讓我感到厭惡的,我就不用這種態度來任使在下者;在下者的態度讓我感到厭惡的,我就不用這種態度來事奉在上者;在前者的態度讓我感到厭惡的,我就不用這種態度來對待在後者;在後者的態度讓我感到厭惡的,我就不用這種態度來對待在前者;在右者的態度讓我感到厭惡的,我就不用這種態度來對待在左者;在左者的態度讓我感到厭惡的,我就不用這種態度來對待在右者。這就叫做推已及人的“絜矩之道”。
【輔義】這段話是“平天下在治國”章的第一部分,重點論述“絜矩之道”。先哲以形象具體的語言向我們揭示了“絜矩之道”的意涵,即以身作則、推己及人。這正是上章所說的恕道,也是《論語》中所說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作者不厭其詳地遍論上、下、前、後、左、右,正是為了向我們說明“絜矩之道”的施行對象是普遍的,是存在於我們周圍的所有人。
四書
【民之父母】《詩》雲:“樂隻君子,民之父母。”①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惡惡之,此之謂民之父母。
【注釋】①“樂隻君子”句:出自《詩經?小雅?南山有台》。隻,語助詞。
【參考譯文】《詩經?小雅?南山有台》說:“快樂的君子,是百姓的父母。”百姓所喜愛的他就喜愛,百姓所厭惡的他就厭惡,這樣才叫做百姓的父母。
【輔義】本段與前段相連,引《詩經》說明施行“絜矩之道”的效果。國君遵行“絜矩之道”,以百姓之心為己心,與百姓同好惡,愛護百姓就像愛護自己的子女一樣,那麼百姓自然會將國君看作父母一樣愛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