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心】所謂修身在正其心者,身①有所忿懥②,則不得其正;有所恐懼,則不得其正;有所好樂,則不得其正;有所憂患,則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此謂修身在正其心。
【注釋】①身:當作“心”。②忿懥:音fènzhì,憤怒。
【參考譯文】所謂修身在於端正自己的內心,是說內心有所憤怒,就不能端正;有所恐懼,就不能端正;有所偏好,就不能端正;有所憂慮,就不能端正。如果心思不在,就會看卻看不到,聽卻聽不到,吃東西卻不知道滋味。這說的是修身就在於端正自己的內心。
【輔義】本章解釋“修身在正心”。憤怒、恐懼、偏好、憂慮,四者都是人心所發的自然情感,是很正常的。本章所說,並不是要人們斷除這些自然情感,而是告誡人們,不可使它們在內心中有所滯留。一旦滯留於心而又無所察覺,就會造成心靈對外物的感知有所偏差,從而失去對我們周圍的世界的完整感受。隻有內心保持恭敬端正,才能夠時刻察檢自身的行為。
四書
【修身】所謂齊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①其所親愛而辟②焉,之其所賤惡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惰③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惡,惡而知其美者,天下鮮矣!故諺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惡,莫知其苗之碩。”此謂身不修不可以齊其家。
【注釋】①之:對於。②辟:通“僻”,偏頗。③敖惰:傲慢怠惰。敖,通“傲”,傲視。惰,怠慢。
【參考譯文】所謂齊其家在於修養自身,是說人們總是對自己所親愛的人有過分親愛的偏向,對於自己所輕賤厭惡的人有過分輕賤厭惡的偏向,對於自己所敬畏的人有過分敬畏的偏向,對於自己所哀憐同情的人有過分哀憐同情的偏向,對於自己所傲視怠慢的人有過分傲視怠慢的偏向。所以,喜歡一個人的同時知道他的缺點,厭惡一個人的同時知道他的優點,這種人天下很少啊。因此諺語有這樣的話:“由於溺愛,人們往往看不到自己孩子的缺點;由於貪得,人們往往不知道自家禾苗的壯碩。”這說的是自身不修養就不能治理好自己的家庭的道理。
【輔義】本章解釋“齊家在修身”。親愛、賤惡、畏敬、哀矜、敖惰,五者本是人之常情。然而一般人由於不能修身,往往被自己的情感遮蔽了理智,導致對待他人的態度有所偏失。因此需要修養自身,以一種客觀、理性的態度看待他人和外物,做到“好而知其惡,惡而知其美”,這樣才能治理好自己的家庭。
大學
【齊家】所謂治國必先齊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無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於國。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長也;慈者,所以使眾也。《康誥》曰:“如保赤子。”心誠求之,雖不中不遠矣。未有學養子而後嫁者也。一家仁,一國興仁;一家讓,一國興讓;一人貪戾,一國作亂。其機如此。此謂一言僨①事,一人定國。堯、舜帥天下以仁,而民從之;桀、紂帥天下以暴,而民從之。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從。是故君子有諸己而後求諸人,無諸己而後非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諸人者,未之有也。故治國在齊其家。
【注釋】①僨:音fèn,敗壞。
【參考譯文】所謂治理國家一定要先治理好自己的家庭,是說連自己家人都不能教育好卻能教育好別人,這是不可能的事情。因此君子不必走出家門就能夠完成對邦國的教育。把孝敬父母的孝道推廣,就能事奉君主;把敬重兄長的悌道推廣,就能事奉尊長;把慈愛子女四書的感情推廣,就能對待民眾。《尚書?康誥》說“愛護人民如同保護嬰兒”,心中如果真有這種博愛的追求,即便不能完全達到,也差得不遠了。沒有一個女子是先學會生養孩子然後再嫁人的。國君一家人仁愛相親,就能使一國興起仁愛之風;國君一家人禮讓相敬,就能使一國興起禮讓之風;國君一人貪婪暴戾,就會導致一國之人作亂。由此可見,國君對國家治亂的關鍵作用如此之大。這就叫做一句話可以敗壞大事,一個人可以安定國家。堯、舜用仁愛統治天下,於是百姓就跟著學仁愛;桀、紂用暴虐統治天下,於是百姓就跟著學暴虐。但是如果國君的政令與他本人的喜好不同,那麼百姓就不會聽從。因此,國君自己有了好的德行,然後才能去要求別人;國君自己沒有壞的習性,然後才能去批評別人。如果自身沒有這種推己及人的恕道,卻想要使別人明白的,是沒有發生過的事。因此,國君治理國家,一定要先治理好自己的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