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書

【輔義】“明明德”是通過長期的自我修養而實現自身潛在的光明德性;“親民”是推己及人,創造條件,使其他人也能實現自己的德性;“止於至善”則是要將前兩者做到極致並能夠始終保持。以上三個方麵統稱為《大學》的“三綱領”。“明明德”與“親民”,一在修己,一在治人。這正是儒家思想的兩大主題。而修己又是治人的根本之所在:必須首先使自身完善,然後才能去引導和治理別人。

大學

【《大學》八條目】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①;致知在格物②。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

【注釋】①致其知:致,推極。把知識擴充到極致。②格物:格,至;物,事。窮極事物之理。

【參考譯文】古代想要向天下彰顯自己光明德性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國家;想要治理好自己的國家,先要整頓好自己的家庭;想要整頓好自己的家庭,先要修養自身;想要修養自身,先要端正內心;想要端正內心,先要使自己的意念誠實;想要使意念誠實,先要把自身的知識擴充到極致;擴充知識就要窮極事物之理。窮極事物之理之後才能把知識擴充到極致,擴充知識之後才能使意念誠實,意念誠實之後才能端正內心,內心端正之後才能修養自身,自身得到修養之後才能整頓好家庭,家庭整頓好之後才能使國家得到治理,國家治理好之後才能使天下太平。

【輔義】第一節內容為《大學》三綱領,本節為《大學》八條目: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八條目的提出,為儒家理想人格的形成提供了一個切實的、可操作的實踐方向:修身之前是明明德的工夫,齊家之後是親民的工夫。學者按照這樣的的順序,由內而外、由小及大,不斷地推致擴充,便能使自己的生命飽滿、光輝和有意義。

四書

【修身為本】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①皆以修身為本。

【注釋】①壹是:都是。

【參考譯文】上至天子,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以修身為根本。

【輔義】這節緊承上節而言,將八條目中的“修身”一節拈出,作為最重要的條目提點出來。正心之前,都是用以達到修身的實踐條目;齊家之後,則是自身的德性修養達到一定程度之後自然推致的結果。可以說,八條目所指示的就是以修身為核心而分別向內外兩個方向次第展開的修養過程。由此也更加可以看出,儒家既注重內在的聖賢人格的形成,也注重外在的致君行道的實現,而且兩方麵是密切相關的統一體。這是儒家與佛道等隻重內在、法家等隻重外在的傾向都有根本區別的,也是儒家學說最為鮮明的特點。

【明明德】《康誥》①曰:“克②明德。”《大甲》③曰:“顧訁是天之明命。”《帝典》④曰:“克明峻⑤德。”皆自明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