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釋】①《康誥》:《尚書?周書》的一篇,記載西周成王任命康叔治理殷商舊地遺民的命令。②克:能。③《大甲》:即《太甲》,大,讀作tài;《尚書?商書》的一篇,記載商代賢相伊尹對商王太甲的訓誡。④《帝典》:《尚書》的《堯典》、《舜典》,記載堯、舜禪讓及其他事跡。⑤峻:大。

【參考譯文】《尚書?康誥》篇說:“能夠彰明美德。”《尚書?太甲》篇說:“要顧念這上天所賦予的光明德性。”《尚書?帝典》說:“能夠彰明偉大的美德。”這些話都是說要靠自己的努力去彰顯光大自己的德性。

【輔義】按照朱熹對《大學》內容的重新編定,本章為“傳之首章”,引《尚書》的相關內容對“明明德”進行輔證和說明,並重點提示出“自”字,強調道德主體主觀能動性的充分發揮是個人德性修養過程中最重要的因素。

四書

【親民】湯之《盤銘》①曰:“苟②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誥》曰:“作新民。”《詩》曰:“周雖舊邦,其命惟新。”③是故君子無所不用其極。

【注釋】①湯之《盤銘》:商湯鐫刻在洗澡盆上的銘文。②苟:誠,如果。③“周雖舊邦”句:出自《詩經?大雅?文王》。惟,原文作“維”,助詞。

【參考譯文】商湯鐫刻在洗澡盆上的銘文說:“如果能夠在今天洗淨汙垢,自我更新,那麼就要每天都進行自我更新,不可有所間斷。”《尚書?康誥》說:“要鼓舞振奮人民,使之能自我更新。”《詩經?大雅?文王》說:“周國雖然是一個舊的邦國,但其使命在於更新自身以及於天下。”因此,有品德的人為了自新和新民,沒有不用盡心力,追求最高的道德境界。

【輔義】本章引用《尚書》、《詩經》以及金文的相關內容來解釋“親民”,指出君子為了自我更新並且使百姓更新,會用盡一切有效的手段。程頤、朱熹之所以把“親民”解釋為“新民”,也在於本段所講內容都是“新”。

大學

【止於至善】為人君,止於仁;為人臣,止於敬;為人子,止於孝;為人父,止於慈;與國人交,止於信。

【參考譯文】作為人君,要做到仁愛;作為人臣,要做到恭敬;作為人子,要做到孝順;作為人父,要做到慈愛;與國人交往,要做到誠信。

【輔義】本節內容是對“止於至善”的解釋。通過列舉五種情境下“至善”的不同規定,說明至善並非某一個具體的德性條目,而是要在不同情境下采取適合自己身份與地位的做法。“止於至善”正是這樣一種能力,即根據不同的情況,采取不同的原則方法來解決實際問題。這正是儒家道德哲學與西方倫理學中“絕對命令”的不同之處,是一種最真實、最樸素地麵對現實世界的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