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書

【切問而近思】子夏曰:“博學而篤誌①,切②問而近思③,仁在其中矣。”

【注釋】①誌:唐以前古注,多訓“誌”為“識”,記住的意思。宋代的學者則多從“誌”的本字來理解,就是誌向之意。今取後者的解釋。②切:兼有急切和深切兩重意思。③近思:就近處用思;就德性來說,則指就自身用思,認識自身所具有的道理。

【參考譯文】子夏說:“廣泛學習而堅定誌向,深切追索而就己反思,仁德便在這裏麵了。”

【輔義】宋儒朱熹和學友呂祖謙編輯北宋四位最重要的理學家的言論成書,名之曰《近思錄》,為理學之要籍,取義在此。學不博則固陋不達事理,愚暗而不自知,必有困也。誌不篤則行為徑易,興致起滅,順情以進,畏難而返,雖求博學必中道廢也。問不切則恍然複失,思不近則憤悱不發,終不能通其貫而理解,反諸己而有於身也。如是,何以成仁之德?孔子謂“君子博學於文,約之以禮”(《論語?雍也》),顏子深識之,其意與本節相近。博文篤誌所以開聰明、至遠道,切問近思所以約之於己、植禮本也。博約之間,亦夫子求仁之方,吾人須識其全也。

論語

【君子學以致其道】子夏曰:“百工居肆①以成其事,君子學以致②其道。”

【注釋】①肆:書肆之肆,店鋪或作坊。②致:達到,實現。

【參考譯文】子夏說:“各樣的工匠呆在自己的作坊裏完成他們的工作,君子則遊心於學問之域來成就他們的道德。”

【比類】子路曰:“不仕無義。長幼之節,不可廢也;君臣之義,如之何其廢之?欲潔其身,而亂大倫。君子之仕也,行其義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四書

【大德不逾閑】子夏曰:“大德不逾閑①,小德出入可也。”

【注釋】①閑:與“闌”意同,會意字,門間用木,所以阻攔出入,引申作分限、界限,再引申為法則。

【參考譯文】子夏說:“重大節操是不能逾越界限分毫的,作風上的小節有點出入可以允許。”

論語

【仕而優則學】子夏曰:“仕而優①則學,學而優則仕。”

【注釋】①優:古注謂“有餘力”的意思。學和仕,如果僅說是用餘力來做,覺得不當。我們可以簡單地理解為做好了,學好了。

【參考譯文】子夏說:“當官當好了就要進學修業,學問成熟了就可以作官履責。”

【比類】子使漆雕開仕。對曰:“吾斯之未能信。”子說。子曰:“三年學,不至於穀,不易得也。”子路使子羔為費宰。子曰:“賊夫人之子。”子路曰:“有民人焉,有社稷焉,何必讀書,然後為學?”子曰:“是故惡夫佞者。”

【輔義】《說文解字》:“仕,學也。”古人仕宦都是學的意思,後來才把仕作當官講。孔子之言,顯然是區別了仕和學的。仕、學在古代確實也很早就分途了。孟子言:“古之人修其天爵,而人爵從之。今之人修其天爵,以要人爵;既得人爵,而棄其天爵,則惑之甚者也,終亦必亡而已矣。”(《孟子?告子上》)其義可以與孔子之語相參證。仕、學之義初本為一,以見二者之不可分,此我國古人之最高理想所寄,今人猶深留其影響。仕、學之義雖分為二,不害其合。故仕、學必相資。仕、學俱無止境,學以用仕,仕以積學,是學則進於仕,仕複入於學,交進無窮,而止於至善。此處如但言憑餘力以學、以仕,則於二者之關係晦矣,於古先聖人之理想沒矣。今人之仕,其將毋蹈於孟子所譏者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