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書
【君子惡居下流】子貢曰:“紂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惡①居下流②,天下之惡皆歸焉。”
【注釋】①惡:音wù。②下流:如水的下流,水中髒物都往下流彙聚。人群則以品德敗壞者為下流。
【參考譯文】子貢說:“商紂的不好之處,本不像這樣嚴重。所以君子厭惡處在下流的位置,(一居下流,)天下的邪惡都會推給他們。”
【不知命,無以為君子】子曰:“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不知禮,無以立也;不知言,無以知人也。”
【參考譯文】孔子說:“不知道命,就不可能成為君子。不懂得禮,就沒法立身為人。不通解人的話語,就不能知道他的人。”
四書《大學》導讀
《大學》原是《小戴禮記》中的一篇,在唐代以前並沒有引起人們的特別關注。唐代的韓愈在他的《原道》等文章中引用《大學》的內容,開始逐漸受到人們的重視。北宋時期,道學的創立者程顥、程頤兄弟表彰《大學》,認為是“孔氏之遺書,而初學入德之門也”。南宋時期,理學的集大成者朱熹作《四書章句集注》,將《大學》、《中庸》與《論語》、《孟子》並列,合稱“四書”。其後,在朱熹後學的努力下,“四書”正式成為國家科舉考試的教材,《大學》也取得了極高的地位,其重要性甚至超越了《禮記》。
朱熹十分重視《大學》,認為其中詳細說明了“古人為學次第”,並指出為學者要“先讀《大學》,以定其規模”。他在臨終之前還在修改《大學章句》。他認為《大學》“舊本頗有錯簡”,於是考定經文,重新排列了《大學》的文本次序,並且自己作了“補格物致知章”。經過朱熹改定的《大學》,分為“經”、“傳”兩部分:首章為“經”,是“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其後十章為“傳”,乃是“曾子之意而門人記之”,是對經文的具體解釋。於是,全篇形成了嚴密的邏輯結構。
《大學》的內容,可以簡要概括為“三綱領”和“八條目”。“三綱領”是指“明明德”、“親民”和“止於至善”,是為學的根本方向;“八條目”分別是“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和“平天下”,是為學的具體工夫。朱熹尤其重視“格物致知”,將其作為體認“天理”(朱熹哲學中的最高範疇)的根本方法。這一思想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近代自然科學傳入以後,人們最初就以“格物學”或“格致學”來翻譯“physics”,即我們今天熟知的“物理學”。
【大學之道】大學①之道,在明明德②,在親③民,在止於至善。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④。
【注釋】①大學:指大人之學。古人為學次第分為小學和大學,先入小學修習具體的禮儀製度和行為規範,後入大學講求義理性命之道。②明德:指人與生俱來的光明的德性能力。③親:通“新”,革除舊弊以更新。④得:得到,達到;指達到至善。
【參考譯文】大學的宗旨,在於彰顯自己光明的德性,在於革除百姓的舊弊而使更新,在於使人的道德達到至善。知道至善的目標之後才能誌向確定,誌向確定之後才能保持心靈寧靜,心靈寧靜之後才能安於所處的位置,安於所處的位置之後才能思慮周詳,思慮周詳之後才能有所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