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

【逸民】逸民①:伯夷、叔齊、虞仲、夷逸、朱張、柳下惠、少連。子曰:“不降②其誌,不辱其身,伯夷、叔齊與!”謂“柳下惠、少連,降誌辱身矣。言中③倫,行中慮,其斯而已矣。”謂“虞仲、夷逸,隱居放言④,身中清,廢⑤中權。我則異於是,無可無不可。”

【注釋】①逸民:超逸不俗的人,多指隱士。伯夷等八者,都是逸民的名字。②降:音jiànɡ,降低。③中:音zhònɡ,符合。④放言:不談世務。放,舍置。隱居避世,放言避嫌。⑤廢:退身不為。

【參考譯文】隱逸之人(有名的有這幾位):伯夷、叔齊、虞仲、夷逸、朱張、柳下惠、少連。孔子說:“不降低他們的誌向,不取辱於自身,伯夷、叔齊是這樣的人吧!”又說,“柳下惠、少連,這兩人放低自己的誌向,有辱於身了。他們言論合乎條理,行為合乎思慮,他們能這樣罷了。”又說,“虞仲、夷逸,過隱居的生活,不談論世務,立身合乎清白,退舍合乎權衡。我則和他們不同,沒有什麼一定行,沒有什麼一定不行。”

【比類】子曰:“賢者辟世,其次辟地,其次辟色,其次辟言。”

四書

【無求備於一人】周公謂魯公①曰:“君子不施②其親,不使大臣怨乎不以③。故舊無大故,則不棄也。無求備於一人!”

【注釋】①魯公:周公之子伯禽,始封魯國,所以周公特意叮囑他治國之道。②施:音chí,同“弛”,有的版本即作“弛”,鬆弛,慢易,疏遠。③以:憑靠,任用。

【參考譯文】周公教導魯公說:“君子不疏遠他的親戚,不讓大臣們埋怨不受任用。老的部下、朋友沒有大的事由,就不要遺棄他們。不要責備求全於哪一個人。”

【比類】子曰:“君子篤於親,則民興於仁;故舊不遺,則民不偷。”

論語

【子夏門人問交】子夏之門人問交於子張。子張曰:“子夏雲何?”對曰:“子夏曰:‘可者與之,其不可者拒之。”子張曰:“異乎吾所聞:君子尊賢而容眾,嘉善而矜①不能。我之大賢與,於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賢與,人將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

【注釋】①矜:憐憫。

【參考譯文】子夏的弟子向子張請教交友之道。子張先問道:“子夏怎麼說的?”弟子們答道:“子夏說:‘可以交往的人就跟他交往,那些不可以的人就直接拒絕他們。”子張說:“跟我聽說的不同:君子尊重賢人而容納眾人,褒美善人而憐憫那些才能不及的人。我是大賢嗎,如此對什麼樣的人不能包容呢?我不算賢人嗎,(依照你們的講法)別人且要先拒絕我,我怎麼去拒絕別人呢?”

【輔義】蔡邕《正交論》:“子夏之門人問交於子張,而二子各有所聞乎夫子。然則其以交誨也,商也寬,故告之以距人;師也褊,故告之以容眾。各從其行而矯之,若夫子之正道,則泛愛眾而親仁。故非善不喜,非仁不親,交遊以方,會友以仁,可無貶也。”包鹹曰:“交友當如子夏,泛交當如子張。”友之義嚴,以勸益我為極則,故不可濫;眾之義寬,當本之仁心以接應,非在有取。古之人,取友、師弟子間,皆極慎重,名分不輕施加,故友多良友,師弟不相負。今人其未免濫乎?濫則朋友無所取益,師弟子亦疏,學之而不遠也。

四書

【小道,致遠恐泥】子夏曰:“雖小道,必有可觀者焉;致遠恐泥①,是以君子不為也。”

【注釋】①泥:動詞,拘泥,陷溺,入而不能出。

【參考譯文】子夏說:“即使小技藝,一定有可取的地方;但涉入深了恐怕陷在裏邊,所以君子不去嚐試。”

【輔義】君子之棄小道,非認定小道即無一是處,亦承認其具相當之價值。然君子所誌在遠大,小道雖有可觀,信能饒益,然始終不免為小道。如此,久迷戀沉溺其中,則於精力多所靡費,令遠大隔而不見,深有妨礙。人之所務在遠大則為大人,成君子之名,人之所務在小道則為小人,不足以成德盡性也。學之道,在辨大。大端既辨,小道為之,亦不為害。大端不辨,則以小道自限,終日為小人而已。

論語

【日知其所亡】子夏曰:“日知其所亡①,月無忘其所能,可謂好學也已矣。”

【注釋】①亡:音wú,同“無”,缺乏。

【參考譯文】子夏說:“每天能知道自己所缺少的東西,每月能不忘記自己所已經掌握的東西,可以說是好學了。”

【比類】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子曰:“學如不及,猶恐失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