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8章 隋唐的文化(11)(2 / 3)

敦煌藝術敦煌莫高窟藝術作品的內容非常豐富,總的說來可分三大類:雕塑、壁畫和建築,這裏重點談談雕塑和壁畫。

雕塑是敦煌石窟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塑像又是石窟的主體,多數是采用具有三度空間的立體像,但由於“神”的身份不同,又分別采取不同手法來表現。主體塑像多為圓塑,侍從的菩薩多是浮雕,至於附屬的供養菩薩、飛天、千佛等,則采用影塑或浮雕。圓塑的內容主要是佛、菩薩、羅漢、天王等,分別置於圓拱龕、雙樹龕、闕形龕內。同時也有無龕主尊,如275窟彌勒菩薩,豐圓而略微笑的麵容和健壯的體魄,多具有西域民族的特點。頭上的三珠冠,垂肩的發綹,胸前的瓔珞,以及交腳麵坐的姿勢,顯然帶有一定的印度、中亞、波斯風俗。另外有些石窟中的塑像,具有“秀骨清像”的風格,人物多是瘦臉型,褒衣博帶,大冠高履,頗有江南士大夫的風采。

隋唐時期的佛教藝術發展到了極盛時期,當時的雕塑不僅出現了群像,而且出現一批大型佛像。如證聖元年(695)96窟的北大像,高33米,麵部保持初唐塑像的風韻。玄宗時高26米的南大像,其麵部豐腴,神態莊靜,高大雄健的體魄,充分顯示了唐朝藝術家塑像時那種“目準心計”的卓越技藝。唐朝雕塑的另一特點是群像的發展,如有的龕中塑了七身佛像,還有多至十一身佛像的。如果加上龕內供養菩薩、天王、力士像就更多了。這些群像無論在人物相互關係的配合上,或人物精神麵貌的表現上,都超過前代的水平。

唐朝天王、力士的塑像,都表現了渾身是力量的神態,這種力量,不是虛張聲勢,而是內在力量的顯露。46窟的天王,兩眼圓睜,緊閉雙唇,身披金甲,雙手叉腰,腳踏魔鬼,顯示了極其豪放的風度。

敦煌莫高窟塑像的特點,一方麵在泥塑上掌握了純熟的技巧,同時在彩和塑的有機結合上也達到了很高水平。當塑出了概括的形象以後,更以彩色描繪細部。這樣做不僅使形象更真實更豐富,而且賦予形象以色彩的美感,從而發展了我國民族雕塑藝術彩繪裝鑾的優秀傳統。

敦煌壁畫規模巨大,總麵積五萬多平方米,內容豐富,是我國古代藝術的瑰寶。從畫的內容看,可以劃分佛像畫、佛經故事畫、民族傳統神話故事畫、經變畫四大類。

作為宗教藝術說來,佛像畫是敦煌壁畫中的主要內容。這裏有三世佛、七世佛、釋迦多寶並法佛、天王、乾闥婆(飛天)、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等。隋唐時期,由於大乘教思想的流行,敦煌的佛像畫有了新發展。又出現了佛、文殊、普賢、觀世音、大勢至、四大天王、地藏菩薩等單獨形象。最大的菩薩畫像高10米,最長的菩薩群像行列,有連續數十身之多。

在佛像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飛翔於佛像上空的乾闥婆(飛天),她們不長翅膀,不托雲彩,揮舞長巾,揚手散花,怡然自得地翩翩起舞,遨遊太空,給人們以美妙的想象。

第二類壁畫是佛經故事畫。早期壁畫中占主要地位的是小乘教《文度集經》、《賢愚經》和《佛說修行本起經》等,內容是佛的本生故事、因緣故事和佛傳故事。本生故事畫的是釋迦生前種種善行。壁畫裏有《鹿王本生》、《屍毗王本生》、《菩薩本生》等。這些本生原來是印度民間故事,在佛教興起以後,被納入佛經,打上了佛教的烙印,隨佛教傳入我國。

佛傳故事畫是宣揚釋迦牟尼生平事跡的。早期壁畫中多為片斷的圖畫,如四相、八相等。從北周以後至隋唐,出現了完整的佛傳連環畫。例如在29窟人字披頂上,六條連環畫長達20多米,這是莫高窟早期最完整的佛傳連環畫。這幅畫從摩耶夫人夜夢神人乘象入胎和夫人有孕開始,用了69個不同情節的畫麵,一直畫到釋迦牟尼出家,在菩提樹下苦修為止。這69個畫麵互相銜接,有機地連成一氣,內容豐富,首尾完整,是我國早期佛傳故事畫最完整的一幅。

第三類是我國民族傳統神話題材的壁畫。在北魏249窟和西魏285窟的頂部,除了頂部中心畫蓮花藻井四枚上畫天公以外,南北則畫東王公西王母駕龍鳳出行圖。車上重蓋高聳,車後旌旗飄揚,前有揚幡的方士開路,後有人頭龍身的神獸隨行。青龍、朱雀、玄武、白虎分布各壁。另外有人首蛇身的伏犧女媧,敦煌79窟唐代菩薩造像穿大袖、長袍,手持規矩,胸懸明月,浮遊於太空。隋朝302窟裏也是畫的傳統神話故事。

第四類是經變畫。所謂經變畫就是以佛經為根據的繪畫,這裏所談的經變畫,就是指一部經一幅畫的大型結構。在敦煌石窟藝術當中,這種經變從隋朝開始,到唐朝發展到極盛時期。唐朝主要經變畫有《阿彌陀經變》、《維摩詰經變》、《法華經變》、《楞伽經變》等。經變畫是中國佛教藝術的獨創形式,大多數經變,中間都畫佛國世界,或畫釋迦及天眾,四周穿插一些故事情節,結構嚴謹而生動活潑。唐前期的經變畫形式多樣,意境開朗,呈現一派生氣蓬勃的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