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藝術園地絢麗多彩
音樂南北朝是民族大融合時期,少數民族和外國音樂傳入了中原。到北周時期,高昌、龜茲、康國、安國音樂在長安等地頗為流行,因此隋朝宮廷樂歌,也雜有“胡聲”(《隋書》卷十四《音樂誌》)。隋煬帝時期,國家有九部樂,即清樂、西涼、龜茲、天竺、康國、疏勒、安國、高麗、禮畢等。其中除清樂、禮畢以外,都是少數民族和外國音樂。當時著名音樂家有萬寶常、鄭譯、何妥等,最傑出的是萬寶常。他著有《樂譜》六十四卷,“具論八音旋相為宮之治”,是一部重大創作,但由於他批評過何妥,受蘇威、何妥等人排斥,長期不見錄用,含恨而死。
唐朝繼承隋朝音樂的傳統有十部樂。高宗以後,十部樂逐漸淘汰。當時的音樂家們,吸收了少數民族和外國音樂的精華,創作了新樂,形成了坐部伎和立部伎。坐部伎規模小,演奏者隻有3至12人,在堂上表演。立部伎在堂下演奏,參加的有數十人。坐部伎主要用龜茲曲,樂器以琵琶為主。立部伎多用大鼓,並雜以龜茲曲。凡坐部伎中不可教者,退為立部伎,再不可教者,乃習雅樂,可見當時雅樂地位最低。
唐朝著名音樂家有祖孝孫、王長通、李龜年、唐玄宗和曹善才等。唐玄宗不僅長於作曲,並且善打羯鼓。他曾選拔坐部伎300人,教於梨園,號稱“皇帝梨園弟子”,發現其中樂聲有誤者,隨時即行糾正。又選宮女數百,也為“梨園弟子”,教以音聲。可見唐朝音樂的發達。
西域不僅傳入音樂,而且又傳入舞蹈。唐朝各種舞蹈多配音樂,故稱樂舞。其中以三大舞為代表。三大舞即七德舞、九功舞和上元舞。七德舞屬於武舞,原來是秦王破陣樂,采民間流行歌曲,並摻雜龜茲樂作成。九功舞是一種文舞,本為功成慶善樂。上元舞,本為上元樂。
盛唐時期,以“霓裳羽衣舞”最有名,唐人歌詠此舞的作者很多,著名詩人白居易,曾寫了《霓裳羽衣舞歌》。
繪畫隋朝著名畫家有展子虔、鄭法士、董伯仁等。展子虔善畫各種樓閣、山水、人物,他能夠使咫尺的畫麵,具備千裏之趣。展子虔的春遊圖是國內現存最古的名畫,這幅畫筆法精細,對於山水與人物的精神狀態,表現得融洽無間,對唐宋繪畫產生了很大影響。
唐朝初年,閻立德、閻立本兄弟的人物畫最有名,如《秦府十八學士圖》、《淩煙閣二十四人圖》、《太宗步輦圖》等。他們多以真人真事為題材,也有一部分憑想象畫的。他們二人的畫,筆力剛健,利用簡練的筆法表達出人物的性格。
盛唐時期的吳道子(道玄),最長於佛道畫,被譽為畫聖。吳道子比閻立德兄弟更加熟練的運用暈染法(凹凸法),並達到理想的效果。他的畫在焦墨痕中別施彩色,微分深淺,從而使畫麵特別富有立體感。吳道子的畫不僅求其形似,而且求其神似。他先後在寺觀畫壁三百多間,畫中的人物形態萬千,無一相同。
中唐的張萱、周昉,善畫婦女,別開生麵。唐朝以前的婦女畫,多畫後妃、義婦、節婦,以宣揚綱常名教。張萱、周昉打破舊框框,描繪家庭生活,如烹茶、乞巧、藏迷、吹簫等等,使婦女畫的題材更加廣泛。
中唐最傑出的畫家是韓滉,他和張萱不同,他喜歡畫農村的生產和生活情況。《宣和畫譜》所著錄的36件韓滉的作品中,多數是農村景物畫。
山水畫以李思訓的作品最有名,他的藝術特點是描繪工細,設色絢麗,景物逼真。他兒子李昭道也長於山水畫。
書法唐朝特別重視書法,學校教育、科舉製度都和書法有密切關係。首都設立六種學館。書學屬於六種學館之一,專門培養書法人才。科舉考試科目中,有“明書”,及第後,被委任當官。進士、明經及第以後,不能立即當官,必須經過吏部考試。考試的內容是“身、言、書、判”。在具體考試之時,先考書判,書判合格後,再考察其身言。但由於每年參加吏部銓選的人員甚多,不能一一察其身言,實際上主要憑書判用人,從而形成“吏部選人,必限書判”的情況,更顯出書法的重要。
由於唐代十分重視書法,因此出現很多著名書法家。初唐的虞世南、歐陽詢,都學王羲之書,各有心得。繼虞、歐而起者有褚遂良和薛稷。初唐這四家基本上是王羲之的後繼者,很少創新。盛唐的顏真卿、張旭、賀知章、馬懷素等,才是唐代新書法的創造者。顏真卿工於篆隸,又能融篆隸於行楷,方嚴正大,麵目一新。他的書法氣勢雄渾,形體敦厚。顏真卿的傳世作品較多,以《多寶塔碑》、《顏家廟碑》最有名。懷素是著名草書書法家,他曾學書於顏真卿,造詣很高,李白很稱讚他。後期柳公權與顏真卿齊名,他吸收顏歐兩家之長,寫出的字謹嚴又有開闊疏朗的神致,代表性作品有《玄秘塔碑》、《神策軍碑》等。
至於篆書,以李陽冰的作品最有名。隸書首推李潮、蔡有鄰、韓擇木等。草書則推賀知章、張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