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6章 隋唐的文化(9)(3 / 3)

唐朝小說流傳到現在的不下數百篇,其中著名的專集有四十餘種。

第一類是諷喻小說,作者是用浪漫主義創作方法以達到諷喻的目的。例如沈既濟的《枕中記》,刻畫了盧生的形象,個性鮮明,栩栩如生。原來盧生是一個“嚐誌於學,富於遊藝”,卻在政治上失意的青年。盧生在做夢以前所追求的理想,是“建功樹名,出將入相,列鼎而食”。他在邯鄲旅店中遇見了道士呂翁,呂翁給他一個枕頭,他在枕上入睡,當時主人正在煮黃粱飯。盧生在夢裏先娶了名門崔氏女為妻,接著考中了進士,當官以後又建立戰功,最後當上宰相,封燕國公。前後取得賜田、甲第、名馬不可勝數。他的五個兒子都是朝官,盧生年逾八十,可謂“富貴壽考”了。他極享富貴榮華以後老死。這樣,盧生在夢裏滿足了他在現實中所無法達到的願望。盧生這個形象完全是當時文人追求榮華富貴聲色享樂的典型。

作者在表現夢幻時,其特征是時間短促。盧生入夢時,主人正在做飯,他在夢中度過50多年,醒來時,“主人蒸黍未熟”,蒸一頓黃粱飯最多不過一小時。小說作者用幾十分鍾時間來映襯幾十年的光陰,集中概括地描寫了盧生最重要的生活環節,這就更加顯示了作者的觀點:人間的榮華富貴,不過如夢境一樣,刹那而盡。這篇小說對那些熱衷於功名富貴的封建文人來說,無疑是極其辛辣的諷刺。

第二類是俠義小說,是描寫一些身懷絕技,具有神出鬼沒的超人武藝的劍俠英雄人物。其中以袁郊的《紅線傳》和裴鍘的《聶隱娘》最有代表性。《紅線傳》產生在至德二載(757)以後,當時唐政府命令安祿山手下的降將潞州節度使薛嵩和魏博節度使田承嗣互為姻婭,以為羈縻之計,不料田承嗣借養病為由,想吞並潞州,意思是要發動戰爭,這是當時藩鎮為了擴大地盤經常發生的事。但是,人民群眾卻反對這種兼並戰爭,他們希望能有除暴安良的俠士出來消滅戰爭,《紅線傳》裏那個俠女的形象,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下產生的。故事的內容是這樣的:潞州節度使薛嵩聞知田承嗣要合並他的土地以後,他“日夕憂悶,咄咄自語”。正在這個時候,他的女奴“紅線”挺身而出為他效勞。“紅線”自己有絕技,去時“倏忽不見”,“忽聞曉角吟風,一葉墜落,驚而試聞,即紅線矣!”這就是說,“紅線”像飛一樣地走了,回來卻像一片樹葉墜落那樣輕,多麼矯健敏捷呀!當她到田承嗣的住宅時,“聞外宅男止於房廊,酣聲雷動。見中軍士卒,步於庭廡,傳呼風生”。在他的寢室裏,“侍人四布,兵器森羅”,環境非常可怕,萬一田承嗣醒來,發現紅線,就有生命危險。但作者描寫紅線在這樣的險境中,卻能從容自若。當她到了田承嗣的臥室,拿走他床頭下記出身甲子的金盆,不但田承嗣沒有醒覺,他房裏的衛士也未發覺。這樣,在一個擁有千軍萬馬戒備森嚴的魏博節度使住宅裏,這個女子如入無人之境。作者並未多費筆墨去描寫,就很突出“紅線”超人的技藝和驚人的英雄形象了。其次,紅線僅用三個時辰就走了七百餘裏,如果專用快馬急遞,還要用一天半的時間。相形之下,也就突出“紅線”的飛行技藝的神奇了。“紅線”這個人物的活動,說明薛嵩擁有一些技藝超凡的俠士,可以把田承嗣的生命隨時置於死地,從而迫使田承嗣放棄吞並潞州的企圖,促進情節向著和解的途徑發展,突出了“紅線”的作用。終於達到了“兩地保其城池,萬人存其性命,使亂臣知懼,烈士安謀”的目的。作者的表現手法是非常精煉的,把“紅線”的絕技有點神化了。作者用浪漫主義手法創造了“紅線”這個英雄形象,以消弭統治階級內戰帶來人民的苦難,寄托了作者的理想,有其一定的積極意義。小說作者能夠歌頌“紅線”這個女奴,讚揚她以“一婦人,功亦不小”。在男尊女卑的封建社會,作者的思想是很可貴的。在這篇小說最後,描寫“紅線”功成身退,蔑視封建統治者對她的寵幸,反映了遊俠“不矜其能,羞伐其德”的本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