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5章 隋唐的文化(8)(3 / 3)

白居易詩在國外也廣泛流傳。李商隱說:“姓名過海流入雞林、日南有文字國。”日本、新羅諸國也家有傳寫。日本的嵯峨天皇曾經抄寫許多白居易詩,藏之秘府,暗自吟誦。可見當時白居易詩已經獲得很高的國際聲譽。不少外國讀者通過白居易的詩,和中國人民結成了文字因緣,促進了中外友好關係的發展。

十一、韓愈、柳宗元領導下的古文運動

古文是與駢文對立的概念,其特點是散行單句,不拘形式,不像駢文講究排偶、辭藻、音律和典故,在文體上恢複了先秦兩漢的傳統,因此叫做古文。

駢儷文是六朝的產物,六朝時期,士族門閥專政,他們生活空虛,寫文章隻能在駢辭儷句上爭妍鬥麗。到了北朝末期,顏之推、蘇綽等人就反對駢文,主張文體改革。到了唐初,反對駢文者越來越多,其中最著名的是前麵已提到過的陳子昂。他認為,改變文章的內容,必須配合適當的形式。他根據自己的主張,寫了很多散文,對文體改革作出了貢獻。陳子昂以後,有些學者寫文章以五經為本,文體為之一變,開始了散文(古文)運動。其中著名者有蕭穎士、李華、獨孤及等人,他們繼承了陳子昂的精神,開啟了古文運動的先河。

唐代古文運動的領導者主要是韓愈和柳宗元。韓愈(768—824),字退之,河南南陽人。唐德宗貞元八年(792)進士,曾任刺史、吏部侍郎等官職。安史之亂以後,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日益尖銳,藩鎮割據的局麵已經形成,中央政令無法貫徹。同時佛教道教勢力猖獗,破壞國家稅收,威脅李唐王朝的統治。在這種曆史條件下,統治階級中有些知識分子看到了這種政治危機,為了維護行將崩潰的王朝,因此打著“複古”的旗幟,主張恢複孔孟思想正統的統治地位。古文運動的倡導者韓愈是主要代表人物,企圖以儒學來取代佛道的宗教。韓愈認為,人們對儒家所謂“君臣之大義”、“夷夏之大防”發生了動搖,就是破壞了君臣上下尊卑貴賤的封建道德的準則。這種封建等級製度的破壞,就意味著整個封建統治秩序的走向崩潰。韓愈為了挽救這種危局,所以才不遺餘力地提倡儒家道統,反對佛老。唐代的古文運動,是伴隨著社會政治運動而產生的。因為韓愈等人要宣傳自己在政治上的一套主張,宣揚儒家思想。當時的駢儷文已經成了自由表達思想的桎梏,文章內容要求突破那種舊形式的束縛,因此他們便不得不以借助“古文”為名,開展一個反對駢儷文的文體改革運動。韓愈在《答李秀才書》中說:“愈之所誌於古者,不惟其辭之好,好其道焉爾。”這個“道”就是儒家思想,韓愈原來是要從古人之“辭”以求古人之“道”。

韓愈一方麵主張“文以載道”,一方麵反對驪體文,極力主張恢複先秦兩漢的散文體,從詞彙和語法兩方麵來建立新型古文的標準。他準備創造一種融化古人詞彙語法而又適合於反映現實表達思想的文學語言,同時力求用這種新穎的文學語言,創造一種自由流暢直言散行的新形式,這就是韓愈文體改革的主要內容。

韓愈不僅是古文運動的倡導者,而且也是傑出的古文學家。他把新型古文廣泛地用於政論、書啟、贈序、雜說、碑銘等各種體裁,創造出很多優秀作品。

韓愈的政論有《原道》、《原性》、《原毀》、《爭臣論》、《諫迎佛骨表》等,都是散文名篇。這類作品內容雖然宣揚儒家思想,有不少糟粕,但文中堅決反對佛道,反對寺院地主,客觀上具有進步意義。唐代佛教、道教惡性發展,僧侶具有免稅免役特權,因此買“度牒”以投靠寺院的人越來越多。社會上大批人奉事佛道,不僅浪費了人力財力,直接影響了工農業生產,而且他們應納的賦稅,全部轉嫁給一般人民,當然更加深了人民的苦難。因此韓愈的反佛論文,是打擊寺院地主的戰鬥武器,在當時,有一定進步意義。

在韓愈的散文中,最有價值的是他的雜文。他運用這種文學形式對社會許多不合理現象進行了大膽辛辣的嘲諷,內容犀利,形式活潑,短小精悍,具有很高的思想性和藝術性。如《雜說》第四寫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