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的晚年生活陷於“兼濟天下”和“獨善其身”的矛盾之中。這種矛盾是從貶謫於江州開始的,當時他察覺通過皇帝實現“兼濟天下”之誌是不可能的。良心促使他對人民的苦難又不能熟視無睹,所以隻能在個人職權範圍內替人民做點好事。詩人在忠州、杭州、蘇州任職期間,程度不同地為人民解除了一些痛苦。從蘇州“病免郡事”以後,他發現牛李黨爭日益激烈,看出政治改革更難了,便決定走“獨善其身”的道路。在當時惡劣的環境裏,他不向權貴低頭,不為黨爭所累,保持了人間的正義和自身的高潔,這種精神是高尚的。
元和二年(806),白居易寫出幾首名篇,其中有《觀刈麥》和《宿紫閣北村》二首。他在《觀刈麥》一詩中寫道:
“田家少閑月,五月人倍忙。夜來南風起,小麥覆壟黃。婦姑荷簞食,簞食:盛飯的竹器。童稚攜壺漿;相隨餉田去,丁壯在南崗。足蒸暑土氣,背灼炎天光;力盡不知熱,但惜夏日長。複有貧婦人,抱子在其傍;右手秉遺穗,左臂懸弊筐;聽其相顧言,聞者為悲傷;家田輸稅盡,拾此充饑腸。今我何功德,曾不事農桑;吏祿三百石,歲晏歲晏:年終。有餘糧。念此私自愧,盡日不能忘!”
這首詩反映農民在炎夏從事繁重體力勞動的情景。看!一個勞動著的農民,頂著烈日,在拚命地幹著。他忘記了疲勞,忘記了炎熱,隻知道珍惜夏日白天時間長!在他旁邊有一個貧婦人,她一手抱著孩子,一手提著破筐,艱難地拾地上丟掉的麥穗。因為她家裏剩下的麥子,已經拿去交稅,現在為了活命,隻能靠拾一點麥穗度日。詩的最後一段,詩人把農民的饑餓生活和自己的優裕生活作了對比而感到不安,並譴責自己。正因為這樣,所以詩人的思想感情和人民群眾的距離縮短了。從而使詩人的創作,逐漸走向新天地。
在元和三年以後的幾年裏,詩人白居易寫了《秦中吟》和《新樂府》,充滿了戰鬥激情,現在列舉幾篇有代表性的作品介紹一下。
在《賣炭翁》裏,生動地反映了一個手工業者的悲慘遭遇,詩人寫道:
“賣炭翁,伐薪燒炭南山南山:終南山,在長安之南。中。滿麵塵灰煙火色,兩鬢蒼蒼十指黑。賣炭得錢何所營?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願天寒。夜來城外一尺雪,曉駕炭車輾冰轍。牛困人饑日已高,市南門外泥中歇。翩翩兩騎來是誰?黃衣使者白衫兒[32],手把文書口稱敕,回車叱牛牽向北[33]。一車炭,千餘斤,宮使驅將惜不得。半匹紅紗一丈綾[34],係向牛頭充炭直。”
唐朝後期的宮市,實際是以給皇帝購買生活必需品為名,公開掠奪長安工商業者的財物。白居易借著這樣一個具有代表性的故事,大膽地揭露了這種強盜製度。詩人首先用“滿麵塵灰煙火色,兩鬢蒼蒼十指黑”,形象地描寫了一個賣炭老人的外貌,然後指出“賣炭得錢何所營?身上衣裳口中食。”老人就靠這一車炭維持生活。這可憐的老人,“身上衣裳單”,又加上“夜來城外一尺雪”,因此他是不會不希望天氣能暖和一些的。但是,他為生活所迫,卻“心憂炭賤願天寒”,希望天再冷一些,希望炭價再高一點。這個反映賣炭翁內心矛盾的細節刻畫,更加突出地寫出了那時勞動人民的悲苦,深刻揭露那個社會的罪惡本質。叫人憤怒的還不止於此,這車炭卻被宦官及其隨從白白地搶走了,換來的隻是不值多少錢的“半匹紅紗一丈綾”,這是多麼殘酷的暴行嗬!
元和四年(809)正月,南方大旱,當時受災麵積很廣,波及到浙東、浙西、荊湖、襄鄂等地,災情慘重,人民饑饉。到了三月,長安一帶也發生旱災,農民生活極端困難。但是地方官仍然催租逼稅,逼得農民破產。詩人在《杜陵叟》一詩中寫道:
杜陵叟,歲種薄田一頃餘。三月無雨旱風起,春苗不秀多黃死。九月降霜秋早寒,禾穗未熟皆青乾。長吏明知不申破[35],急暴征求考課[36]。典桑賣地納官租,明年衣食將何如?剝我身上帛,奪我口中粟;虐人害物即豺狼,何必鉤爪鋸牙食人肉!不知何人奏皇帝,帝心惻忍知人弊;白麻紙白麻紙:唐代詔書,凡重大事務都用白麻紙書寫。上書德音,京畿盡放今年稅。昨日裏胥裏胥:即裏正,掌督察“課植農桑,催驅賦役”。方到門,手持敕牒敕牒:皇帝的命令 ˉ鄉村。十家租稅九家畢,虛受吾君蠲免恩。
這首詩說明農民在旱災襲擊下,缺吃少穿,傾家蕩產。皇帝雖然下了免稅的詔令,但“十家租稅九家畢”,免稅的詔令不過一紙空文。這是一方麵,詩人又注意另一方麵。長安的貴族官僚卻是驕奢淫逸,揮霍無度。這些現象使白居易非常憤慨,他以沉痛的筆調寫下具有強烈諷刺意味的詩篇——《輕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