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4章 隋唐的文化(7)(1 / 3)

不久長安淪陷。至德二載(757)四月,杜甫冒險從小路逃出長安,到了當時中央政府所在地——鳳翔。肅宗讓他做了左拾遺,這是一個向皇帝提意見的諫官。由於詩人好批評朝政,在乾元元年(758)六月,被貶為華州司功參軍,管理地方的祭祀、學校選舉等工作。他離開中央政府以後,在去華州的路上,得到深入民間的機會。杜甫有名的“三吏”、“三別”,就是他從洛陽回華州路上所看到的廣大人民慘痛生活的寫真。

乾元二年(759)七月,杜甫棄官不作。這年冬天,他到了成都。他的朋友嚴武鎮蜀,保薦他為檢校工部員外郎和節度使參謀。後來,嚴武死了,杜甫不得不離開他的草堂,流浪到嘉州、渝州、忠州、江陵等地,大曆五年(770)死在潭州到嶽陽的船上。

杜甫的一生,是苦難的也是光榮的。正是他這種苦難的生活,才逐漸改變杜甫的階級感情,滋長了他對統治階級的憎恨。生活增強了杜甫詩的感染力,使他的作品飽含著血淚辛酸,同時豐富了他的語言,寫出思想性和藝術性非常高的作品。

杜甫的詩流傳到今天的有1400多首,他的詩是曆史的鏡子,比較全麵深刻反映唐朝的社會現實,幾乎照見了每一個角落。他的詩作被譽為是窮天地民物之變,曆兵火治亂之跡的“詩史”。杜甫不但了解人民的疾苦,而且反映勞動人民的生活願望。唐中葉的戰爭給人民帶來深重的災難,多少人犧牲了生命,多少家庭的和平生活遭到破壞。例如在《無家別》裏,使我們看到一幅家破人亡悲慘淒涼的景象:

寂寞天寶後,園廬但蒿藜。我裏百餘家,

世亂各東西。存者無消息,死者為塵泥。

賤子“賤子”:老兵自稱。因陣敗,歸來尋舊蹊[10]。久行見空巷,日瘦“日瘦”:日色無光。氣慘淒,但對狐與狸,豎毛怒我蹄。

四鄰何所有?一二老寡妻。宿鳥戀本枝,

安辭且窮棲。方春獨荷鋤,日暮還灌畦。

縣吏知我至,召令習鼓鞞[11]。雖從本州役,

內顧無所攜。近行止一身,遠去終轉迷[12]。

家鄉既蕩盡,遠近理亦齊[13]。永痛長病母,

五年委溝溪。生我不得力,終身兩酸嘶[14],

人生無家別,何以為蒸黎。

在杜甫的詩裏不僅看見人民的苦難,而且可以看出勞動人民恢複生產的善良願望。例如《往在》說:“鋒鏑供鋤犁,征戍聽所從。冗官各複業,土著還力農。君臣節儉足,朝野歡呼月。”《蠶穀》說:“天下郡國向萬城,無有一城無甲兵!焉得鑄甲作農器,一寸荒田牛得耕。”《晝夢》說:“安得務農息戰鬥,普天無吏橫索錢。”杜甫提出的這些要求,是當時人民群眾最低的和最迫切的願望。

另一方麵,在杜甫的詩裏,又深刻地揭露了統治階級的腐朽本質,尖銳地諷刺他們的驕奢淫逸,有力地抨擊了昏庸無能的政治。他在《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寫道:

淩晨過驪山,禦榻在嵽嵲[15]。蚩尤蚩尤:傳說蚩尤與黃帝作戰,興大霧。這裏作大霧講。塞寒空,蹴踏崖穀滑。瑤池氣鬱律[16],羽林相摩戛[17]。

君臣留歡娛,樂動殷膠葛[18]。賜浴皆長纓[19],

與宴非短褐。彤庭彤庭:朝廷。所分帛,本自寒女出。

鞭撻其夫家,聚斂貢城闕。聖人筐篚筐篚:竹器,古禮,皇帝宴會用此盛帛賜群臣。恩,實欲邦國活。臣如忽至理,君豈棄此物?

多士盈朝廷,仁者宜戰栗[20]。況聞內金盤[21],

盡在衛霍室[22],中堂有神仙[23],煙霧蒙玉質。

煖客貂鼠裘,悲管逐清瑟[24]。勸客駝蹄羹,

霜橙壓香桔。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

榮枯榮枯:榮指朱門,枯指凍死骨,強烈的對比。咫尺異,惆悵難再述……

這首詩反映天寶末年的社會已麵臨嚴重危機,而最高統治者卻在驪山歌舞歡樂。這種情況使詩人無比憤慨,站在人民立場對他們進行了嚴厲的斥責。詩中無情地揭露了統治者的荒淫無度和窮奢極欲,使百姓無法生存。他以憤怒的心情寫出“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的名句,鮮明地指出當時社會矛盾的尖銳化。杜甫已經理解到統治者的荒淫生活是建築在對勞動人民的剝削之上的,這一點比起僅僅反對統治者的腐化要深刻得多。杜甫已經初步認識社會的本質問題,而且自覺地起來為人民鳴不平。從這裏可以看出,杜詩的思想已經達到時代的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