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從詩人的作品中,看到他運用現實主義的創作方法,出色地塑造許多具有典型意義的人物。這裏麵有老人、婦女、男女青年、兒童、士兵、船夫等,他們都是當時具有典型意義的人物。例如《石壕吏》說: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牆走,
老婦出看門。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
聽婦前致詞,三男鄴城戍。一男附書至,
二男新戰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長已矣”:感歎詞。永遠完了。
室中更無人,惟有乳下孫。有孫母未去,
出入無完裙。老嫗力雖衰,請從吏夜歸。
急應河陽役[25],猶得備晨炊。夜久語聲絕,
如聞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獨與老翁別。
從詩裏可以看出,戰爭奪去這兩位老人的3個兒子,破壞了他們的家庭,貧困得使兒媳“出入無完裙”。在這樣的困難條件下,封建官吏深夜又來“捉人”。老媼為了讓自己的孫子有人哺乳,為了不叫老翁送死,她勇敢地挺身而出,來擔當臨頭的災難。
在《新婚別》裏,也反映同類問題。這首詩是這樣寫的:
兔絲兔絲:即兔絲子,蔓生植物。附蓬麻,引蔓故不長。嫁女與征夫,不如棄路旁。結發為妻子,席不暖君床。
暮婚晨告別,無乃太匆忙?君行雖不遠,
守邊赴河陽,妾身未分明[26],何以拜姑嫜?
父母養我時,日夜令我藏[27]。生女有所歸[28],
雞狗亦得將。君今往死地,沈痛迫中腸。
誓與隨君去,形勢反蒼黃[29]。勿為新婚念,
努力事戎行[30],婦人在軍中,兵氣恐不揚。
自嗟貧家女,久致羅襦裳[31],羅襦不複施,
對君洗紅妝。仰視百鳥飛,大小必雙翔。
人事多錯迕,與君永相望!
這個新婦的性格,體現了時代的特點,她對於破壞自己幸福生活的戰爭,表示了極大的憤慨。她雖然願意和新郎共同參軍,但客觀形勢是不許可的。因此她勉強鎮靜地勸慰丈夫說:杜甫草堂“勿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婦人在軍中,兵氣恐不揚。”反映新婦深明大義的精神。在詩的最後,是新婦向丈夫表示對愛情的堅貞不渝。
從這兩首詩,可以看出杜甫塑造這幾個人物時,不但寫出其鮮明的個性,而且體現了這個時代給人物打上的烙印。就寫作方法而言,從杜詩的整個情況考察,具有這樣幾個特點:首先,杜甫對唐朝社會有深刻的認識,他具有高度的概括能力。他善於選擇最具有典型意義的事件和人物作題材,善於把憂國憂民的感情集中在一個畫麵上,通過人物的各種活動體現出來。其次,杜甫善於用生動形象的細節描寫。例如《石壕吏》中最後兩句:“夜久語聲絕,如聞泣幽咽”,寫的是深夜詩人聽到哭泣聲。這樣一個細節,在詩裏具有很大作用。它告訴讀者,這一家老少在為老婦被抓走而整夜哭泣,同時說明詩人自己也一夜未合眼。這些細節的描寫,大大加強了作品的真實性,使讀者如身臨其境。第三,杜甫的很多詩是以敘事為主,結合抒情,客觀的描寫和鮮明的傾向性相結合。例如《新安吏》是把抒情、敘事、寫景的手法融合為一體的典型。至於《石壕吏》,表麵雖然是客觀敘述,但作者卻把自己對人民的同情完全滲透在字裏行間。也有的詩,在敘述之餘,詩人常加上一兩句抒情,使詩中的思想內容更加深刻,如《北征》和《垂老別》等。
杜詩的另一成就是大量選用口語入詩,豐富了詩的語言,加強了詩的表現力,使詩歌更接近人民群眾,更容易感染讀者。在南朝時期,詩和口語幾乎絕緣,李白開始把口語吸收入詩,但是運用口語最多的卻是杜甫。例如在杜詩中不寫“食”,而寫“吃”;不寫“餐餐”,而寫“頓頓”;不寫“父母”,而寫“爺娘”;不寫“高呼”,而寫“大叫”。這類口頭語言在杜詩中是不勝枚舉的。從詩的發展看,杜甫大量使用口語,不能不說是詩學一大革新,同時也是詩歌一次解放。
杜甫的詩在中國文學史上,具有深遠的影響。
首先,他發揚了現實主義精神並推動唐朝後期現實主義的創作,使現實主義傾向在此後的詩歌裏取得了支配地位。大家知道,現實主義是我國文學的優良傳統。但是,必須指出:杜甫以前的詩歌,這種現實主義精神主要存在於人民口頭創作上,如《詩經》、《漢樂府》等,當時隻有極少數文學家繼承這種精神。但是,在文學史上,有意識地發揚民歌的現實主義精神,並把這種精神貫徹到創作裏,影響到後代的,不能不歸功於杜甫。第一個學習杜甫並指出杜甫這種帶有劃時代意義的功績的是白居易。他明確指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