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玄宗聽說李白才華出眾,天寶元年(742),召他進京。李白雖然遊曆十餘年,但並沒有到過長安。現在皇帝下詔征召,他當然非常高興。他認為這次進京,可能有機會施展自己的才能,為蒼生謀幸福了。李白入宮,玄宗卻隻讓他當了一個翰林供奉,這是一種以文學詞章被顧問的侍從職務,不是實際官職。這時李白除了在宮內侍從之外,在長安結識了不少朋友,最著名者有賀知章、崔崇之、晁衡等。這些人的地位雖然各有不同,但都有那種放浪不羈的性格。他們經常飲酒,酒後則高談闊論,表示不受現實社會的羈絆。
李白在長安三年,後被放還。在以後的十年中,他到過的地方很多,東西南北行蹤不定,除了常回到任城家中以外,他經常留在梁宋一帶。大約在他五十四五歲的兩年中,他經常往來於廣陵、金陵、宣城(今江蘇、安徽)等地。56歲的時候,他在廬山,被永王璘召為幕僚。就在這一年,永王璘和他哥哥唐肅宗爭奪帝位。第二年,永王璘兵敗,李白受到株連,被逮捕後囚在潯陽(今江西九江市)。後來雖經別人營救出獄,但仍被流放到夜郎(今貴州桐梓),當時他58歲。第二年,在流放途中遇赦,才得回來。62歲死於當塗縣。
李白是我們民族史上偉大的古典詩人之一,李白詩歌的最明顯的特點,是充滿著激昂向上、嫉惡如仇的精神。
李白很自負,他覺得自己不僅有詩才,而且有很大的政治才能,他經常自比周公、張良、韓信、諸葛亮、謝安等人,當他發覺自己的才能無處施展時,便憤慨極了。他說自己是雜草中的孤芳、群雞中的鳳凰。他極端蔑視邪惡勢力,有許多詩是直接揭露腐敗的統治階級的。如《古風》五十一:
“殷後”:紂王。亂天紀,楚懷亦已昏,夷羊“夷羊”:一種神獸。滿中野,葹“葹”:兩種惡草,比喻奸臣。盈高門。比幹諫而死,屈平竄湘源,虎口何婉孌[5],女媭“女媭”:相傳是屈原的姐姐。“嬋娟”是嘽咺的假借字,即喘息之意。(屈原之姊勸屈原不聽,所以說空歎息。)空嬋娟。彭鹹彭鹹:殷朝賢大夫,諫君不聽,投水而死。久淪沒,此意與誰論。
在這首詩裏,詩人把後期的唐玄宗比作殘暴昏庸的殷紂王和楚懷王,而且把整個社會都和殷紂楚懷時期相比,對昏庸的皇帝和依勢的佞臣進行了無情的抨擊。
李白對一些封建社會的舊傳統觀念也持懷疑和蔑視的態度。當時,孔夫子在一般知識分子心目中是最神聖的。李白有時卻以孔子自比,甚至在高興的時候,隨便拿孔子開玩笑,並不把孔子看得高不可攀。在封建社會,“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讀書人是最受尊重的。李白卻常常嘲笑那些白首死讀經書的儒生,大膽提出“儒生不及遊俠人”的觀點。當時多數知識分子參政都是通過科舉,唐朝詩人絕大多數都赴京應考,李白始終沒有去參加考試。他雖然熱心政治活動,但從來不願意卑躬屈膝,追求官職。李白對束縛人的禮教觀念進行了大膽的批判,他身上很少有曆來讀書人的那種迂腐、偽善。因此在許多士大夫心目中,李白簡直是不可理解的。有人說他是“謫仙”,也有人說他是“狂士”。李白自己也感到和社會習俗衝突,自己不為社會所容,所以他也自稱是“狂人”。
李白的詩歌還注意反映各階層人民的苦難生活,為人民鳴不平。在李白的詩歌中,人物形象非常多,其中卻很少有達官貴人,絕大多數是村女、征人、宮女、棄婦、歌妓、賣酒的老叟等社會下層人民。李白很了解這些人,對他們具有真實的感情。在《丁都護歌》裏,描寫了纖夫的勞動場麵:
“雲陽上征去,兩岸饒商賈。吳牛喘月時,拖船一何苦。水濁不可飲,壺漿半成土。一唱都護歌,心摧淚如雨。萬人係盤石,無由達江滸。君看石芒碭,掩淚悲千古。”
這首詩是在長江下遊寫的。當地政府在山上采取大石,用拖船搬運,天旱水淺,千萬個勞動者用力牽拉,也很難到達江邊。但是監督的官員(都護)卻限令極嚴,使勞動者無時喘息。李白想到這些石頭使人民長期從事苦役,不禁感歎說:“君看石芒碭,掩淚悲千古!”《丁都護歌》是樂府舊曲,相傳是“其聲哀切”,李白用以歌詠新事,就更加悲惻感人了。從這裏可以看出詩人對於勞動人民的態度和人道主義精神。
正因為李白同情人民群眾,當他看到戰爭給人民帶來痛苦時,總是堅定地站在人民一邊,反對非正義戰爭。他寫了不少反對戰爭的詩,如《古風》第三十四首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