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唐時期,有一個著名的宰相,文能治國,武能安邦,為大唐中興立下不可磨滅的功勳。讀書人大多知道,這個宰相名叫裴度。作為他的嫡係子孫,我對他非常崇敬,並且以他為傲。小時候,先父就常教導我,應當秉承先祖裴度的遺風,努力學好文韜武略,將來報效趙官家。我時刻銘記先父的期望,在發憤讀書的同時,使槍弄棒,舞劍掄刀。三十歲那年,我第三次參加春闈大比,終於如願以償,考取進士功名。科舉成功,使我對前途充滿信心。
三十歲中進士,雖非少年得誌,但也算幸運。要知道,全國三年才舉行一次春闈大比,每次錄取進士不過兩三百名,能夠金榜題名,堪稱鳳毛麟角,寥若晨星。按照大宋製度,考取了進士,留在京城可以進翰林院或六部任職,外放地方可以做七品縣令。不過,製度歸製度,具體運作貓膩很多。自蔡京當政以後,在官員選用方麵,主要體現兩個原則:一是任人唯親,二是任人唯銀。所謂任人唯親,就是重用與自己有血緣或裙帶關係的人,重用與自己保持親密關係的朋黨;所謂任人唯銀,就是憑銀子說話,誰送的銀子越多,誰就能得到重用。受這兩個原則影響,官場上攀附成風,賄賂公行。我不願攀附權貴,也不願拿銀子賄賂,因此既沒有進翰林院或六部任職,也沒有出任七品縣令,而是外放到薊州府當六案孔目。不過,較之那些隻獲得候補虛職的,能出任六案孔目已經很不錯了。
從品級上看,六案孔目與縣令同為七品文官。但是,縣令比六案孔目更有權勢,更有發展前途。因為縣令是地方父母官,掌握一縣大權,治理一方百姓。當好縣令,既可以造福於民,也可使自己獲得名聲。正常情況下,官聲好的縣令晉升希望很大,不少知府就是由縣令直接提升的。退一步講,即使當不了民眾擁戴的好縣令,憑借手中掌握的權力,也可以獲取大量錢財,利用不義之財,也可以換得升官的機會。相比之下,六案孔目隻是知府手下的屬吏,在知府領導下管理司法事務,不像知縣那樣自主行使職權。這個角色比較尷尬,如果幹得好,功勞主要歸於知府;如果幹得不好,責任由自己承擔,倘若知府不體恤,還會讓你吃不了兜著走。因此,從個人角度考慮,官場上大多認為當縣令比作六案孔目好,這是理所當然的。不過,真正當好一個六案孔目,其社會意義絕不低於當好縣令。
不管什麼職位,既然朝廷任命了,你就得接受。隻要能夠報效朝廷而又利於蒼生,任何職位我都樂意為之。那年代,官府主要處理民政和司法事務。作為六案孔目,我主要辦理司法事務,負責處理本府及府轄各縣報送的各種案卷,同時受理有關人員檢舉或申訴的案件。上任不久,我就妥善處理了幾件大案。一時間,街頭巷尾議論紛紛,人們還管我叫鐵麵孔目。所謂鐵麵,是民間對公道正派鐵麵無私官員的美稱。像仁宗朝開封府尹包拯,就是以鐵麵無私而著稱,因此被人稱為鐵麵包公或包青天。鐵麵孔目的名聲傳揚之後,前來找我訴訟或檢舉的絡繹不絕,讓人忙得不亦樂乎。今天有人投訴某富豪霸占民間女子,明天有人指控某鄉紳侵占他人田地,後天有人檢舉某縣官貪汙賑災款項。麵對眾多案件,我絲毫不敢懈怠,也不願苟且。所有案件或事情的處理,我都嚴格遵循一個原則,就是一切以事實為依據,以大宋法律為準繩,該怎麼處理就怎麼處理,不因外界因素介入而改變結果。作為大宋臣民,所有人都必須遵守大宋法律,也應當受大宋法律保護;任何人觸犯法律,都應當受到法律製裁。因此,我辦案或辦事,盡可能秉公決斷,既不冤枉一個好人,也不放過一個壞人。秉公執法,難免得罪一些有錢有勢的人。為了對付我,他們軟硬兼施,先想方設法與你套近乎,試圖用銀子收買;這個辦法行不通,便雇用一些市井無賴,對你發出死亡恐嚇,甚至當麵進行攻擊。好在我會武功,對付幾個無賴不成問題。
實際上,我能成為鐵麵孔目,離不開頂頭上司楊知府的支持。沒有他支持和理解,很多案子辦不成。楊知府為人正直,思想開明,頗有氣度。對於許多案件的處理,他基本上讚同我的決斷,很少為別人說情。有時屈於外界壓力,他勸我網開一麵,在我據理力爭之下,他還是會站在公正這一邊。那年月,一人得道,雞犬升天。一個人在地方當知府,親戚朋友都跟著享福。三叔四侄也好,五姑六舅也好,甭管他們有沒有本事,都能安排到衙門裏當差,人模狗樣地食用皇糧國稅。但楊知府除了叔伯弟弟楊雄在兩院做押獄劊子,沒有安排別的親友進衙門當差,這一點非常難得。在我看來,楊知府算是賢能的官員,應當得到朝廷的褒獎和重用。誰知道,楊知府時運不濟,任期結束又到瓊州當知府,不但沒有提升,反被委派到天涯海角——海南島。新任知府到來,我依舊我行我素,該怎麼斷案還怎麼斷案。可是,新知府杜大人不僅不欣賞我的做派,還不斷給我設置障礙。他自恃是童樞密的親信,且與高太尉沾親帶故,壓根兒沒把我這鐵麵孔目放在眼裏。在許多問題的處理上,杜知府不僅不采納我的意見,反而顛倒是非,讓作奸犯科者逍遙法外,讓含冤受屈者遭到迫害。我不服氣,責問杜知府為什麼。他的回答是: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做人為官不能認死理,辦事斷案不能太認真,在官場上混,要善於處理各方關係,有事互相照應。做官,主要靠官官相扶,官官相攜,官官相護。秉公執法,雖能獲得老百姓好評,終是徒有虛名耽誤前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