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吸引資金,爭取客戶,商業銀行發行的理財產品收益率一般高於同期限存款利率,尤其是在商業銀行資金緊張時期,這種情況更為明顯。由於理財產品對存款具有較強的替代性,已經突破了存款利率上限限製,對目前央行主導的利率市場化進程(即通過提高存款利率,降低貸款利率來加強流動性管理、促進金融機構經營的精細化)提出挑戰。
(三)商業銀行通過理財產品將表內資產表外化,規避信貸調控和監管
據統計,2011年末,大理州銀行表外理財產品餘額35.74億元,相當於同期人民幣存款的5.1%,銀行短期理財業務的快速發展,影響了貨幣供應量統計監測的真實有效性,增加了信貸規劃宏觀調控的難度。信貸資產轉讓類理財產品的表外屬性規避了信貸規劃調控政策,為商業銀行騰挪貸款規模提供了空間;信托貸款類理財產品將募集資金貸款給需要資金的企業或項目,商業銀行儲蓄存款轉化為企業貸款,不僅存在融資行為,而且還創造派生存款,但這種變化在各類報表上並未體現,使得監管機構對於信貸規劃管理難度加大,影響貸款統計數據的真實性,降低了貨幣調控政策的有效性。
(四)同質化趨勢明顯,潛在較大係統風險
由於銀行市場交易品種有限,理財資金所投資產或掛鉤資產較為集中,同時在理財產品定價時,各銀行始終把盯住同業預期收益率作為重要的定價基礎之一,致使理財產品收益率逐步趨同,大部分理財產品之間無本質區別,商業銀行主要以數量取勝,而非注重產品設計和市場定位。在這種情況下,導致客戶的高流動性,客戶選擇收益率最高的產品,對銀行無忠誠度而言,銀行隻能靠提高收益率來吸引客戶,一旦遇到類似國際金融危機衝擊時,理財產品容易產生巨大的虧損,進而帶來係統性風險。
(五)銷售中過分強調收益,風險提示不夠
投資和風險相對,投資理財產品有市場風險、信用風險、流動性風險、通貨膨脹風險、政策法律風險、操作管理風險、信息傳遞及不可抗力等風險,而商業銀行理財產品業務仍是粗放型發展,內控機製形式化,在實際業務開展過程中以銷售業績論成敗,客戶適合度評估流於形式,對於大多數專業知識缺乏的客戶顯得風險提示不到位、信息披露不充分,給銀行理財業務的穩健發展帶來較大風險隱患。
三、對策建議
(一)加強理財產品的風險管理
商業銀行應不斷完善和加強理財業務的風險控製,實現風險管理的製度化和業務辦理的規範化,加強對各類風險的識別和控製。一方麵,應嚴格遵守關於理財風險的相關規定,加強對銷售人員管理,在營銷過程中全麵客觀向客戶介紹理財產品收益水平及風險狀況,並及時披露理財資金的管理及運作情況、投資組合及風險收益變化等重大信息,建立健全完善的事前事中事後信息披露製度;另一方麵,應積極推進理財業務向綜合性金融服務轉變,回歸理財本質,確保理財業務的發展與自身的管理、投資、風險控製水平相適應,防止不切實際的過快增長。監管部門應根據各類理財業務的特點,針對潛在的風險,加大產品上市前後的監管力度,確保理財業務的健康有序發展,切實提高金融服務水平。
(二)完善理財產品統計監測製度
將銀行理財業務列入影響貨幣供應因素加以考慮,表內理財產品在貨幣或信貸統計中反映,表外理財產品則涵蓋在社會融資總量中進行監測。進一步完善商業銀行理財產品統計製度,明確規定計入表內的理財產品類型,督促商業銀行按時按量完成貸款類理財產品由表外轉入表內的工作,提高理財產品統計的準確性。同時加快利率市場化改革步伐,逐步實現存貸款利率市場化定價,使利率水平能夠真正反映資金的鬆緊程度。
(三)有序漸進開展金融工具創新,深入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為商業銀行理財投資創造寬鬆的市場環境
銀行理財產品的產生是金融機構監管和銀行博弈而創新的產物,在銀行理財產品的競爭中,自發形成了銀行間的磨合、測算、風險評估機製,為利率市場化提供了一定程度上的準備。今後在開發理財產品業務過程中,應引導商業銀行綜合考慮產品結構、投資方向、客戶需求及自身特點,依靠產品創新和市場細分贏得市場,而非通過扭曲價格占領市場,切實推動利率市場化改革,使利率真正反映資金成本,提高金融資源配置效率和政策調控效果。同時在風險可控範圍內,鼓勵商業銀行創新金融工具,為商業銀行理財投資創造寬鬆市場環境。
(四)加大對理財評級的規範管理
設立獨立的第三方機構對商業銀行理財進行評價,以保證理財評級的公正、公平,維護理財產品的市場化定價機製,增加理財產品的透明度。
課題組長:楊 武
課題副組長:何春光
課題成員:楊永忠 馬鎮坤 劉香梅 楊繼貴 李 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