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章(1 / 3)

0.2.3化學與環境:

化學帶來了物質世界的繁榮,同時也給環境造成了汙染。保護環境,與自然和諧相處,已成為了人類文明的重要任務。目前,水體的汙染、大氣的汙染、城市發展的汙染等其他汙染,給人類帶來的危害已不容忽視,環境問題已成為21世紀人類麵臨的主要問題。

水體汙染:

水是一種寶貴的自然資源,它是人類生存所必需的物質。地球表麵約有70%的部位被水覆蓋,盡管地球上的水資源很豐富,但淡水的資源卻很有限,且在地球上的分布也不均勻。中國的水資源也較貧乏,更加棘手的是水體汙染較大,全國七大淡水體係(珠江、長江、黃河、淮河、海灤河、遼河、鬆花江)中2/3的河流被汙染,黃河、鬆花江、遼河流域水汙染特別嚴重,如果對水資源不注意合理利用,加強治理和保護,就有可能產生水資源危機。

造成水體汙染的原因很多,特別嚴重的是工業廢水、生活汙水、農業汙水等。工業廢水是水體汙染的主要原因,對世界危害更大。1956年日本發生的水俁病,就是水俁灣的水被含甲基汞的工業廢水汙染,導致水俁灣的魚中毒,十多萬人食用毒魚後受到不同程度的傷害,其中60多人死亡。最為嚴重的一次水體汙染是1986年瑞士發生的劇毒物汙染萊茵河事件。近30噸劇毒物流入萊茵河,順流而下150km內的魚被毒死,河岸兩側500km的井水不能飲用,與水有關的啤酒廠、水廠紛紛停產關閉。同時,淤積河底的有毒物使萊茵河因此“死亡”了20年。鑒於水資源短缺加上水汙染嚴重的狀況,水資源保護和水體汙染的防治尤為重要。

大氣的汙染:

大氣汙染已成為城市居民生活一個無法逃避的現實。工業文明和城市發展,為人類創造巨大財富的同時,也把數十億噸的廢氣和廢物排入大氣,給人類帶來了巨大的災難。1930年比利時馬斯河穀工業區的煙霧事件致死60餘人死亡,是20世紀最早記錄下的大氣汙染慘案。1952年英國倫敦發生的一起較為嚴重的大氣汙染事件,由於工業燃煤產生的二氧化硫轉化成硫酸霧,導致許多人胸悶、咳嗽、嘔吐,造成1萬多人因為空氣汙染而喪生。

大氣汙染的主要原因有工業汙染、生活汙染和交通汙染。如今大氣汙染已超越國界,危害遍及全球,對全球大氣的危害主要體現在臭氧層破壞,酸雨的形成和溫室效應。

臭氧層破壞表現在臭氧層中臭氧的減少,太陽光照射到地麵的紫外線增強,紫外線對生物細胞的殺傷作用也就增強,人體免疫能力也就降低,導致多種疾病的誘發。紫外輻射增強還會使城市內的煙霧加劇,加速橡膠、塑料等有機材料的老化。同時,紫外輻射的增加對水生生態係統也有潛在的危險。

酸雨的形成是由於工業廢氣、生活廢氣中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酸性氣體,與空氣中的水蒸氣相遇生成硫酸和硝酸溶於雨中,使雨水酸化,就形成了酸雨。酸雨降到地麵,使土壤肥力減弱,水質惡化,植物及水生動物吸收大量酸性物質後,都會受到死亡的威脅。人類長期飲用酸性的水質,也會造成呼吸器官受損、腎病和癌症等一係列疾病的發生。

溫室效應是大氣保溫效應的俗稱。溫室效應是全球氣候變暖的現象。全球氣溫上升,會令北極冰層融化,被冰封十幾萬年的致命病毒可能重新出現,地球上的病蟲害必然增加。溫室效應還會導致氣候反常,土地幹旱,沙漠化麵積增大,海洋風暴增多,海平麵上升,一些島嶼國家和沿海城市將把淹沒。溫室效應主要是由於過多燃燒煤炭、石油和天然氣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氣體進入大氣造成的,因此節能減排,提倡低碳有利於改善溫室效應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