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當前文化產業管理人才培養模式及存在的問題
當前,國外普遍重視實踐教學,其中產學研結合度較高的包括美、加等國的 CBE(Competency Based Education,基於能力培養的教學體係)模式、德國的“雙元製”模式、新加坡的“教學工廠”模式、澳大利亞的TAFE(Technical And Further Education,技術和繼續教育體係)模式等。這些教學模式對培養人才的實踐與創新能力具有很好的教育成效,而我國目前文化產業管理人才的培養模式尚存在不足,具體表現在:
(一)課堂理論教學所占比重過大,實踐教學比例過小
由於長期以來我國高等教育體係形成的人才培養模式存在路徑依賴的慣性,各高校在教師考核、職稱評定、課時計算、學科評估等層麵,對所有學科均實行簡化的“一刀切”評價模式,忽視各學科專業尤其是新興專業的差異化特點,導致許多專業教師迫於考核晉級壓力,將大量時間投入到個人申報課題和撰寫科研論文中,在教學方麵得過且過。而實踐教學需要耗費教師大量的時間,所以,很多教師對實踐教學大多采取回避、弱化和減省態度,從而導致課堂理論教學占專業教學比重過大,實踐教學大多采取“蜻蜓點水”式的應付辦法,致使學生得不到真正的深度參與實踐曆練的機會,造成實踐教學所占比例過小的狀況。
(二)人才培養定位和培養目標不明確
從2003年教育部批準山東大學、中國海洋大學、中國傳媒大學和雲南大學試點招生第一批“文化產業管理”專業學生以來,我國至今已有70多家高校設置了文化產業管理專業,並成為近年來高校新辦專業中發展最快的專業之一。但是,從目前狀況看,很多高校並沒有解決本專業人才培養定位和培養目標問題,因文化產業涉及的行業門類眾多,內容寬泛,導致很多高校均未對文化產業進行準確的專業定位,雖同為“文化產業管理專業”,但是每個院校的培養目標的理解卻不盡相同,有的高校提出以全球化、係統化的理念培養通曉國內外文化產業發展規律的國際型、複合型文化產業管理人才,而有的高校又旨在培養媒介、會展、娛樂等領域中從事管理、策劃、經紀、營銷、公關等方麵的應用型人才。因此,文化產業管理專業人才培養目標設置的寬泛導致教師的教學目標不明確,學生發展的方向也就不清晰。
(三)師資隊伍建設跟不上專業發展的需要
一方麵,因文化產業管理專業在我國開辦時間不長,許多教師還是改行進入文化產業管理專業教學中的,他們需要一段時間的積累與提升,雖然近年有部分專業碩士、博士充實到專業教學崗位中,但是師資整體不足問題尚未完全解決;另一方麵,文化產業管理專業一個顯著特點是要求對人才實踐能力的培養,這就要求專業課教師特別是擔任實踐類課程的教師應該具有相關從業經曆或有相關兼職。但是,目前的專業教師要麼是改行進入、要麼是新畢業不久、要麼迫於考核晉級壓力無法抽身投入實踐,因此,師資隊伍整體上的實踐積累存在較大缺陷,擔任實踐教學任務存在一定困難。
四、產學研相結合的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
筆者根據近年來從事文化產業管理專業本科教學的經驗,認為構建產學研相結合的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有助於提高文化產業管理專業學生的實踐與創新能力,實現學生的知識、技能和觀念體係、專業知識結構和專業能力結構的全麵優化。
(一)產學研相結合的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
關於產學研相結合的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國內外有較為豐富的探索,提出了“教學工廠”、“校企聯合辦學”、CBE等係列具體實踐教學模式的設計。本文根據個人的實踐探索,以區域產業特色為專業的定位麵向,以剛性的高校考核晉級製度為約束條件,以既增強學生的實踐與創新能力,以提高教師的工作績效與積極性為目標,提出基於文化產業管理專業的產學研相結合的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即,以專業學科帶頭人為核心,整個教研室教師組成多層次產學研團隊,深入與地方政府、文化產業企業合作,包括積極承擔地方橫向服務項目,努力為地方和企業開展講座、培訓、谘詢等,然後帶動整個專業師生分模塊完成各項實踐工作,並以地方政府和企業為理論研究的案例,在實踐中深入發現產業中存在的深層次問題,最終通過積極申報縱向課題和完成科研論文等方式,同時達到學校考核晉級要求的兼顧式教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