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學研相結合的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研究
文化產業研究
作者:黃煒
[摘 要] 產學研相結合的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作為我國當前高校實踐教學的有效模式,受到大量的關注和有益的探索。文章從文化產業管理專業出發,梳理文化產業對人才需求的特點、當前專業培養模式存在的問題及其原因,提出針對文化產業管理專業的產學研相結合的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
[關鍵詞] 產學研相結合;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文化產業管理專業
[項目基金] 吉首大學教改課題“產、學、研相結合的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研究——以文化產業管理專業為例(項目編號:2012JSUJGB57)”
[作者簡介] 黃煒,吉首大學法管學院文化產業管理專業教研室主任,博士,講師,研究方向:文化產業與文化旅遊,湖南 吉首,
[中圖分類號] C96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23(2013)01-0071-0003
當前,我國教育部門及各個高校越發重視對大學生實踐和創新能力的培養,教育部也將實踐教學作為本科教學評估的關鍵指標之一,而各高等學校也在不斷積極探索有效的實踐教學模式,努力提高學生的實踐創新能力。隨著我國文化產業的快速發展及文化產業對從業人員實踐與創新能力的高要求,我國文化產業管理專業本科人才的培養模式如何實現從側重於課堂教學向多元化教學模式轉變,成為當前該專業教學重要的思考命題。筆者根據近年來對文化產業管理專業本科生的教學及實踐教學模式的探索,總結提出產學研相結合的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
一、發展文化產業管理專業產學研相結合的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的必要性
文化產業作為21世紀發展最快的朝陽產業之一,已經成為全球許多國家的經濟支柱產業。我國也已把文化產業作為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進行大力發展。2009年,國務院《文化產業振興規劃》正式發布;2011年,十七屆六中全會集中對我國文化產業發展進行了全麵布局;2012年,胡錦濤同誌在十八大報告中進一步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總號召。從2006年開始,在我國博士與碩士研究生招生中,文化產業管理專業的報名人數已遠遠高於其他專業,成為當之無愧的“熱門專業”。然而,相對照的一個現狀是:文化產業管理專業畢業生的就業狀況並不樂觀,而且這種現象已經持續了好幾年。文化產業管理專業的學生除考研的部分人外,其他人都麵臨著就業壓力,“文化產業有前途,文化產業最缺人”的說法在就業麵前顯得蒼白無力。針對這種現狀,我國教育界和產業界人士進行了深入探討,形成的共識之一是:文化產業管理專業所培養的應該是既懂文化又懂市場的“複合型”人才,而我國關於該專業的教育還是傳統式的過於側重理論教學的模式,產學研相結合的實踐教學部分不足,尚不能適應市場和產業發展對相應人才的實際需求。因此,發展產學研相結合的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既具有重要意義又尤顯緊迫。
二、文化產業管理人才培養模式的基本要求
文化產業內各行業對從業管理人員的需求特點是高校進行人才培養模式設計和不斷改進的基本麵向。以筆者所在的武陵山片區為例,本區域文化產業主要業態包括旅遊演藝、民族節慶會展、戶外運動、特色文化紀念品、文化旅遊及相關文化服務等,各行業除了要求從業管理人員掌握基本的學科知識外,十分注重從業管理人員的知識轉化與應用能力、創意與創新能力和具體操作能力,而脫離實踐曆煉的純課堂教學不可能滿足產業對人才的能力要求。因此,對文化產業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設計,必須遵循產業對人才的需求特點,實現人才培養模式與產業需求特點的深度契合。
文化產業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應與人才定位相契合,並有助於實現人才培養目標。根據我國對文化產業核心層、外圍層、相關層的行業劃分,文化產業所涵蓋的行業眾多,各高校不可能也不宜以培養適用於所有文化行業的“萬能型”人才為目標,而是應根據各高校辦學特點和區域文化產業發展特點,進行人才培養方向的定位,麵向特定文化行業的需求來確定人才培養目標,並依據人才定位和培養目標來設計人才培養模式。
文化產業管理專業應科學設置課堂教學和實踐教學的教學投入比例。文化產業對從業管理人才的實踐與創新能力要求極高,淺嚐轍止的“蜻蜓點水”式的實踐教學(如實地考察、企業家講座、政府管理人員訪談等),達不到培養學生具備紮實的實踐與創新能力的培養要求。因此,針對文化產業特點,我們應科學設置課堂教學與實踐教學的教學投入比例,不斷探索實踐教學的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