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麵向東盟的廣西文化產業發展新格局研究(下)①(1 / 3)

麵向東盟的廣西文化產業發展新格局研究(下)①

文化產業研究

作者:陳學璞 李建平 何穎 王建平 王春林

[摘 要] 麵向東盟,廣西的文化產業將在助推中國—東盟經貿發展中贏得加快發展的曆史機遇。文章論述廣西麵向東盟的文化產業發展新機遇,分析廣西文化產業與東盟對接的有利條件及存在的問題,對廣西文化產業與周邊省份的狀況進行比較,找出差距與競爭點,提出在新形勢下廣西構建麵向東盟的文化產業新格局的戰略思路,並提出推進廣西文化產業發展的保障措施。

[關鍵詞] 中國—東盟自貿區;廣西文化產業;文化產業新格局

[作者簡介] 陳學璞,廣西區黨校教授,廣西 南寧,;李建平,廣西社會科學院研究員,《沿海企業與科技》雜誌社總編輯、編審,廣西 南寧,; 何 穎,廣西區黨校教授,廣西 南寧,;王建平,廣西大學教授,廣西 南寧,;王春林,廣西區黨校教授,廣西 南寧,

[中圖分類號] G11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23(2013)01-0057-0014

四、在新形勢下廣西構建麵向東盟的文化產業新格局

2010年中國—東盟自貿區的如期建成,成為世界上擁有消費者最多、覆蓋麵積最大,繼歐盟、北美自貿區之後的“第三大經濟體”。這是經貿產業的盛事,也是文化產業發展的機遇。自由貿易區的中國與東盟各國將相互給予投資者以國民待遇、最惠國待遇和投資公平公正待遇,為雙方投資者創造一個自由、便利、透明及公平的投資環境,提供充分的法律保護,進一步促進雙方投資便利化和逐步自由化。中國和東盟九成的貿易產品將實現零關稅,並實質性地開放貿易、服務和投資市場,文化產業及文化產品也從中受益。

中國與東盟之間的文化與文化產業的交流合作也要在《中國—東盟全麵經濟合作框架協議》之下,按照中國與東盟簽訂的2003年“早期收獲計劃”,2004年《貨物貿易協議》, 2007年《服務貿易協議》,2009年《投資協議》的規定執行。而文化與文化產業又有其特殊性,又要按照文化交流和產業合作的機製進行。文化方麵,中國和東盟的文化交流合作的製度基礎主要有共同簽署的法律文件,包括2005年《中國—東盟文化合作諒解備忘錄》、2009年《建立中國—東盟中心諒解備忘錄》、《中國—東盟知識產權領域合作諒解備忘錄》、《中國—東盟關於技術法規、標準和合格評定程序諒解備忘錄》等,將傳統知識、生物資源等列入共同保護範圍。2006年開始舉辦的中國—東盟文化產業論壇,也成為雙邊多邊交流合作的機製與平台。

近年來,在雙邊的共同努力下,中國—東盟文化交流與產業合作不斷得到發展。中國—東盟博覽會不僅是經貿投資的重要平台,也是文化交流合作的舞台。2006年中國—東盟文化產業論壇,發表《南寧宣言》,建立了中國和東盟各國之間的文化產業對話機製,也為本區域內文化產業信息交流、產品展示和項目合作搭建了一個重要平台。

廣西文化產業憑借自身的民族文化、區域文化的資源優勢,借助作為中國—東盟博覽會、中國—東盟商務與投資峰會的舉辦地以及各種國際合作機製的優勢,加大力度,調整結構,升級產業,發展麵向東盟的文化產業體係。

(一)麵向東盟的廣西文化產業新格局的發展目標

以《廣西文化產業發展“十二五”規劃》為基礎,以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建設為契機,突出麵向東盟的文化產業發展戰略,提升廣西文化產業的發展水平,增強廣西文化產業對外交流合作的發展動力,把文化產業打造成為重要的千億元產業,從而把廣西建設成為麵向東盟的國際文化交流中心和重要的文化產業基地。

1.以麵向東盟為發展定位,培育廣西文化產業的國際化發展特色。

2.建設麵向東盟的廣西文化產業發展體係,推動廣西文化產業的持續性發展。以優先發展區域性、民族性的文化優勢為基礎,又要抓住廣西麵向東盟的國際性特色,圍繞東盟市場,從市場準入、資金支持、稅收優惠、出口扶持、基地園區建設、知識產權保護等方麵,建設完整的文化產業發展的配套政策、設施、資源、創意、加工、投資、貿易、人才等平台,以創意和內容生產為核心、龍頭企業為帶動、產業基地園區為骨幹,突出創新性,完善市場化,為麵向東盟的廣西文化產業發展提供支撐體係。

3.推動廣西構建中國—東盟文化中心,成為中國與東盟開展文化交流和產業合作的平台。借助廣西與東盟合作的優勢,以文化產業發展為動力和載體,把廣西建設成為中國與東盟區域性、有影響力的文化信息中心、文化資源聚集中心、文化創意設計中心、文化產品生產流通中心、文化業態(會展、影視、演出、動漫)培育中心、文化旅遊中心。

4.擴大麵向東盟為主的國際文化貿易,發展文化產業成為廣西經濟發展的重要產業。配合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廣西北部灣經濟區建設以及廣西文化發展“十一五”規劃,建設與市場經濟發展相適應的文化產業體係,依托廣西三大“保稅區”,大力發展文化貿易,加快轉變文化產品貿易的增長方式,加快形成具有高附加值、高文化含量的產品,增強文化貿易能力,使文化產業發展主要指標和綜合實力符合國際新發展需求,文化及其相關產業增加值的年均增長速度明顯高於同期經濟增長速度,文化產業增加值的構成更趨合理。

5.建設一批麵向東盟的效益高、影響大的文化產業重點項目和精品工程,培育“中國—東盟”文化品牌。

(二)麵向東盟的廣西文化產業新格局的發展戰略

1.指導思想

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充分發揮廣西文化資源優勢、麵向東盟的區域優勢和機製優勢,以改革為動力,以創新體製機製、調整優化結構、轉變發展方式、培育市場體係、壯大市場主體為重點,以科技和人才為支撐,以不斷滿足廣大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為目的,進一步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產力,堅持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相結合、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相結合、深化文化體製改革與對外開放相結合、文化資源保護與開發相結合、對外文化交流開發與國家文化安全相結合、突出重點與全麵推進相結合,並堅持先行先試與製度規範相結合,加快與國際慣例接軌,發揮示範作用,把發展麵向東盟的文化產業與打造民族和區域文化品牌相結合,與培植支柱產業相結合,促進廣西文化產業超常規、跨越式發展。

2.基本原則

突出特色原則。以麵向東盟的廣西文化產業為核心,突出廣西的區域性國際特色,確立文化產業發展方向,有利於發揮區域文化資源和生態資源的優勢,彰顯現代文化的發展優勢。

協調一致原則。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與《廣西文化產業發展“十二五”規劃》以及其他相關文化產業的政策保持一致性,並與廣西總體規劃、土地利用規劃相適應,與其他相關規劃和社會經濟發展相協調,使文化產業與其他產業協同發展,為廣西經濟、社會、文化發展服務。

市場導向原則。以國際國內文化產業發展趨勢為導向,深入挖掘廣西曆史文化內涵和區域特色,從現代市場經濟的角度逐步實現對外文化交流合作的市場化,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著力培育文化產業市場主體,將文化資源轉化為文化產業。

前瞻性原則。從國家外交戰略出發,著眼未來、思路超前、立意新穎、高點定位,富有創新性,具有前瞻性、引領性,堅持“合理保護、科學開發、永續利用”的方針,對今後十年的文化產業發展具有直接指導意義。

可行性原則。從中國—東盟自貿區建設的實際出發,立足廣西經濟條件、區位優勢、文化資源等基礎條件,使項目具備實現的可能性,近期可操作性強,遠期發展潛力較大,提出和完成一批有影響力的大項目,有助於建立完善的文化產業鏈條。

3.發展思路

(1)以麵向東盟作為廣西文化產業國際化發展的主線,積極開展與東盟文化產業交流合作,推動廣西文化產業的飛躍式發展。廣西文化產業必須利用自己在國際化合作的優勢,借助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建設的機遇,以中國—東盟博覽會、中國—東盟商務與投資峰會為平台,開展與東盟國家的文化交流合作,實施國際化戰略,進行國際化運作,開發國際市場,才能實現突破。廣西處於國家“南下發展”戰略的最前沿,與東盟文化交流合作具有落實國家外交戰略、展示文化軟實力的先鋒意義。廣西與東盟文化交流合作,從經貿活動、睦鄰外交延伸到文化層麵,豐富了中國與東盟國家多層次的關係,為經貿活動提供助推器,促進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建設,也有利於豐富中國—東盟博覽會的內容,提高會展品位,提升博覽會競爭力,有利於發展國際文化貿易,提升廣西文化產業的層次和實力。

(2)以國際化的視野,審視和挖掘廣西的文化資源,凸顯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特色,為與東盟的文化交流與產業合作提供厚實的文化內涵和資源支撐。在全球化背景下,對外文化交流和文化產業發展呼喚文化多元化、文化多樣性的共存,在各國各民族文化比較中,文化差異成為文化品質的重要元素。廣西文化與東盟多國文化同源或相同,為雙邊多邊的文化交流和產業合作提供契合度,易於溝通融合,而同中之異,更為珍貴。廣西民族文化和區域文化的資源豐富,呈現出多元化及差異性,具有文化交流和文化產業合作的良好資源條件和產業基礎。對於廣西文化資源,在全球化和可持續發展的視野下,既要傳承保護,又要適度開發創新。從民族文化的現代化發展的角度,對民族文化和區域文化資源,一方麵進行傳統意義的整理挖掘和保護傳承,重點保護具有原生態價值的文化類型,在傳統博物館基礎上,依托現代文化生態博物館,讓民族文化傳承與保護於民族民眾的生活中,成為持續發展的“活態”文化;另一方麵,進行現代的重編和再創作,從現代化角度觀照和反映當代社會的發展風貌,展示民族的發展進步,挖掘當代人民精神世界的民族性、現代性和豐富性,為對外文化交流和文化產業發展提供“內容產業”。 隻有生產出充足的文化特色產品,才能滿足市場需求,也才能為麵向東盟的文化交流和文化產業發展提供足夠的內容資源和產品支持,利用特色文化,做足東盟文章。

(3)從現代文化產業體係角度,進行結構調整,促進產業升級,提升與東盟交流合作的實力。首先,要進一步營造麵向東盟的廣西文化產業環境和條件。發揮廣西持續成功舉辦中國—東盟博覽會、中國—東盟商務與投資峰會的大好態勢,繼續加強文化建設,提升城市文化品位,營造良好的人文氛圍,繼續為廣西文化產業發展創造更為紮實的群眾基礎;其次,要深化麵向東盟的廣西文化產業的內涵,提高對外市場競爭力。通過加強對廣西文化的研究,深入挖掘其曆史和文化內涵,作為“內容產業”資源,扶持研發、創作一批具有廣西文化特色、創意新穎、技術含量高、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和影響力的文化產品和文化精品,培養和引進一批文化產業管理和技術領軍人才。加大力度繼續打造一批在國內外具有重大影響的文化品牌,形成麵向東盟和其他國家文化交流合作的市場競爭力;第三,針對東盟交流合作,進一步培育市場主體,繼續吸引更多實力強、技術先進、經驗豐富的企業集團前來投資合作,培育和壯大一批具有規模優勢和品牌影響力的文化產業大企業、大集團,發展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和創新能力的中小型文化企業; 第四,要繼續開發、引進一批有麵向東盟意向的有重大帶動作用的文化產業項目,帶動文化產業相關產業鏈發展;繼續通過建設和發展一批麵向東盟、具有發展特色和創新環境優良的文化產業聚集園區,推動其所在地區的文化產業發展。

(三)麵向東盟的廣西文化產業總體布局

圍繞《廣西文化產業發展“十二五”規劃》總體要求和建立麵向東盟的廣西文化產業的發展目標,以發揮優勢、突出特色、整合結構和提升產業為主線,依據廣西的區位特點、文化資源和經濟狀況進行綜合規劃,按照文化產業的產業集聚發展模式,對廣西麵向東盟的文化產業的發展,從“點—線—麵”進行空間布局,從產業關聯的角度進行產業布局,培育競爭力,與東盟國家開展文化產業的交流合作。

1.空間布局

麵向東盟的廣西文化產業的區域布局,按照“一點一軸、一廊兩圈”的框架展開。

“一點”:以南寧市為核心點,構建中國—東盟文化中心,這是麵向東盟的廣西文化產業發展的動力核,形成帶動廣西特色文化產業發展的核心區,是發展的最高目標;

“一軸”:“憑祥—南寧—柳州—桂林”為主軸(線),以發展以高科技文化產業、會展節慶產業和文化產品交易與物流產業為主要特色的現代文化產業帶;

“一廊”:廣西境內並通過合作機製連接到雲南的中越、中老、中緬邊境線,以中越邊關文化風情長廊、跨境民族文化風情、壯泰文化比較、族源尋根文化的文化旅遊為特色的邊疆文化產業長廊;

“兩圈”:以百色、河池的桂西北紅色文化、少數民族文化為代表的傳統風情文化圈,以欽北防的海洋文化、綠色文化為代表的現代生態文化圈。

(1)構建中國—東盟文化中心

以南寧市為核心構建的中國—東盟文化中心,是麵向東盟的廣西文化產業發展的動力核,形成帶動廣西特色文化產業發展的核心區,是發展的最高目標。以中國—東盟區域為特色,中國—東盟合作共辦,政府主導與市場運作相結合,展示中國—東盟各國的文化傳統和現代發展,開發中國—東盟文化交流和產業合作的社會經濟價值。

發展定位:圍繞中國—東盟自貿區建設,依托中國—東盟博覽會、中國—東盟商務與投資峰會的平台,突出中國—東盟主題,主打中國與東盟市場,以中國—東盟文化產業博覽會(交易會)和中國—東盟文化產業園區為平台,由中國與東盟各國共同主辦,政府主導與市場運作相結合,享受優惠政策,營造寬鬆文化發展環境,提供最便利服務,成為功能強、產業鏈完整的中國—東盟文化展示平台、文化產業投資貿易的“自由港”。

區域範圍:文化中心的區域實行有界與無界、有形與無形相結合的方式,設置核心區、輻射區、合作基地等區域。以廣西南寧為核心區,廣西的桂林、北海、百色、玉林為輻射區,雲南為戰略合作夥伴,珠三角、北京、上海以及江浙為技術資金支持地區,共同推動中國—東盟文化產業開放區的建設和發展。

產業構成:建設一個產業鏈完整、功能齊全、設施齊備的文化產業研究、開發、生產、銷售的產業開放區,突出“中國—東盟”主題,由文化產業園區、文化產業產品交易市場(中心)、文化產業示範基地、文化產業集群等內容組成的突出重點的主打產業,扶持重點文化行業和企業。

中國—東盟文化交流中心的產業跨度涵蓋創意產業、活動經濟、策劃設計、文化包裝等項目內容,集聚科技、人才和社會資本等元素,以文化產業項目合作與文化產品貿易的方式,帶動娛樂表演、影視、音樂、出版、傳媒、藝術品、數字科技等產業發展,建成文化產業研發中心、配套服務中心、開發區(加工區)、集散物流中心等設施,引入國內文化產業企業和國際知名文化企業加盟。

內容體係:

中國—東盟文化交流中心的建設層次上,包含了由內而外、發展軟件和硬件相配套的文化發展係統。

——規劃適宜的中國—東盟文化中心的核心區域。根據中國—東盟地緣區位的優勢和文化交流合作的資源條件和產業基礎,可以規劃廣西南寧為核心區,桂林、北海、百色、玉林為輻射區,雲南為戰略合作夥伴,珠三角、北京、上海以及江浙為技術資金支持地區,共同推動中國—東盟文化中心的建設和發展。

——建立中國—東盟文化中心的組織機構,發展中國—東盟文化產業總部基地。設立國家授權的中國—東盟文化產業交流合作推進機構,提高政府部門和行業協會的管理能力;中心機構有多種可選擇模式:或在中國—東盟博覽會機製基礎上擴展其功能,或以中國—東盟文化產業論壇為基礎升格組建、或作為“中國—東盟中心”分支機構等,由中國與東盟(10+1)文化(廣電、新聞出版等)主管部門共同主辦,地方政府(企業)承辦,共建具有多層次協商機製的常設職能機構,並借助文化產業聯盟、行業商會協會的力量,主導運作及管理相關業務。

——舉辦中國—東盟文化專業展會,建立文化產業交易市場。可利用中國—東盟博覽會平台功能,舉辦中國—東盟博覽會文化專題展,中國—東盟的影視、動漫遊戲、旅遊、藝術品、民族文化等專題展和論壇;也可另行舉辦中國—東盟文化(產業)博覽會(交易會),定時定點,綜合展或每屆一個專題展。同時,建立常設的文化產品交易市場,促進文化消費。

——建設一係列中國—東盟文化產業園區(基地),培育中國—東盟文化產業集群。圍繞中國—東盟主題,中國—東盟文化產業聯盟或中國—東盟產業協會等國際性民間合作組織;發揮文化產業孵化器功能,降低準入門檻,吸引各國各地文化生產主體、文化項目的集聚,建成研發、服務、加工、集散的中心,構建完整的文化產業鏈。重點培育中國—東盟會展、演出娛樂、旅遊、藝術品、影視、動漫遊戲等產業集群。

——製定中國—東盟文化交流合作的優惠政策,做好發展規劃。通過政府的財政投入、稅收優惠、金融支持和投資基金等方式,並爭取中國—東盟投資合作基金,借助廣西“保稅區”係統優勢政策,支持發展。盡早推出中國—東盟文化交流合作發展規劃和文化產業互動計劃,進行製度創新。

——建立一批中國—東盟交流與產業合作的項目庫,按照突出重點、合理安排、循序漸進的原則,開展一批重點領域、有特色、有市場前景的項目建設,加強中國—東盟文化交流合作的研究,培育一批外向型骨幹文化企業和“中國—東盟”文化品牌。

——建設一批中國—東盟文化人才培養基地,注重人才引進和培養。進行文化人力資源的開發與合作,建立多層次、成體係的培養機製,開展學位教育、短期培訓和雙向交流等項目培育專門人才,為交流合作的持續發展提供後續力量。

(2)現代文化產業帶

以“憑祥—南寧—柳州—桂林”為主軸線,以發展以高科技文化產業、會展節慶產業和文化產品交易與物流產業為主要特色的現代文化產業帶。

發展定位:依托中國—東盟博覽會、中國—東盟商務與投資峰會的平台,依托欽州保稅港區、憑祥綜合保稅區和南寧保稅物流中心的政策優勢,依托憑祥—南寧—柳州—桂林等地較好的經濟條件、旺盛的人流、資金流、信息流和技術力量,采用多種投資方式,特別強調發展中國與東盟國家的合作機製,引入和發展技術含量高、文化規格高、人氣旺、輻射範圍廣的傳媒出版、演藝娛樂、會展節慶、影視動漫等文化產業為主,輔以文化旅遊,建設中國—東盟文化產業博覽會、文化產品交易會、交易市場和物流園,成為廣西文化產業的核心區、核心動力,推動廣西與東盟雙向的文化產業投資與貿易,重點抓好外貿型文化產業項目和文化產品的創意、生產加工,促進中國—東盟文化中心的建設。

區域範圍:憑祥—南寧—柳州—桂林等主城區、輻射區,並以產業聯接欽北防高新產業區。

項目構成:中國—東盟博覽會文化產業專題展、中國—東盟文化產業博覽會、中國—東盟影視文化論壇、中國—東盟動漫遊戲產業論壇、中國—東盟旅遊產業論壇、中國—東盟民族文化論壇、中國—東盟佛教文化論壇;中國—東盟文化產業園區、實景演藝《印象·劉三姐》、憑祥市“中國—東盟紅木藝術園”、北海國際科普動漫產業城。

(3)邊疆文化產業長廊

跨境跨國民族是民族發展過程中的一種現象。廣西、雲南分別與東盟國家的越南、老撾、緬甸等國家接壤,有漫長的邊境線,雙邊邊境線上,生活著眾多的少數民族,其中大多數為跨境民族,主要有京族、壯族、苗族、瑤族、彝族、傣族、布依族、景頗族、傈僳族、拉枯族、怒族、獨龍族、阿昌族、佤族、布朗族、德昂族等少數民族,他們與境外同一民族相鄰而居,與所在國交界,陸地接壤的有越南、老撾、緬甸等國家,這些跨境民族曆史上屬於同一民族,血緣相通,文化同源,而且曆史上來往密切,大都友好相處和睦。

發展定位:以廣西境內邊境線為主,並通過合作機製連接到雲南的中越、中老、中緬邊境線,打造以中越邊關文化風情、跨境民族文化風情、壯泰文化比較、族源尋根文化的文化旅遊為特色的邊疆文化長廊。在落實中國睦鄰周邊外交政策,建設中國—東盟自貿區的形勢下,開展中國—東盟的邊疆文化產業、南國邊關風情文化旅遊,對於搞好跨境民族的關係,建設和諧邊疆,有著經濟、文化和外交的多重意義。

區域範圍:防城港市、憑祥市、崇左市、百色市等主城區、邊貿口岸及相關邊境縣區;

項目構成:崇左(德天)邊關國際文化旅遊節、崇左寧明花山文化旅遊項目、百色靖西舊州繡球村、防城港京族哈節、防城港國際龍舟節、防城港金花茶節、防城港十萬大山森林旅遊節等。

(4)傳統風情文化圈和現代生態文化圈

以百色、河池的桂西北紅色文化、少數民族文化為代表的傳統風情文化圈;以欽北防的海洋文化、山林文化為代表的現代生態文化圈。

發展定位:傳統風情文化圈依托百色市、河池市等革命老區,以鄧小平領導的百色起義、龍州起義革命史實為主線,突出革命遺址考察遊、紅色故裏尋訪遊、革命足跡覓蹤遊、革命先烈憑吊遊等紅色旅遊主題,繼續發展完善紅色之旅;同時,開發該地區各個少數民族集聚區的民族民俗風情,結合當地的自然山水,開展民族風情旅遊。配合旅遊,開發有特色的民族工藝品和“紅色”紀念品。現代生態文化圈則以海洋文化為中心,展示北海、欽州與防城港等地的北部灣南亞熱帶海濱風光風情為特色,以北海銀灘、防城港金灘、欽州市三娘灣等為支撐點,將環北部灣的海洋特色旅遊資源串聯組合,進行集約開發和整體提升,進行北部灣濱海跨國文化旅遊以及文化產業開發。

區域範圍:百色市、河池市為主,適當連接到柳州、來賓等地區成為傳統風情文化圈;北海市、欽州市、防城港市等海濱地區主打海洋文化產業,十萬大山地區開展綠色森林文化、生態文化的產品開發,構成現代生態文化圈。

項目構成:“鄧小平足跡之旅”、百色布洛陀文化旅遊節、河池銅鼓山歌藝術節、北海國際珍珠文化藝術節、欽州國際海豚文化節以及各地的壯族歌圩節、瑤族盤王節、苗族跳坡節、仫佬族依飯節、毛南族分龍節、京族哈節、彝族跳弓節、水族端節、仡佬族吃新節。

2.產業布局

從中國與東盟文化產業合作角度,係統梳理和準確定位廣西文化資源,開展中國與東盟雙邊、多邊文化資源的占有、特色的互補性、市場化研究,進行創新性戰略構想,開展產業布局。麵向東盟市場,建設文化產業市場體係,提高文化原創力,開發係列文化精品,培育一批有自主創新能力、有知名品牌、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文化企業(集團), 大幅度提高廣西文化產業的整體實力和國際競爭力。

麵向東盟的廣西文化產業體係,由龍頭帶動型、戰略發展型和配套服務型三大類九大產業組成。首先要優先發展龍頭帶動型文化產業:會展節慶業、文化旅遊業;其次要重點培育戰略型文化產業:現代傳媒業、文化演藝業、影視動漫業、文化創意與製造業;同時要抓好配套型文化產業:教育培訓業、文物博物業和現代休閑娛樂業。在各種產業類型中,並非絕然分開,而是有機整合,在互動聯接中共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