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會展節慶業
發展方向:鼓勵與國際會展公司的合作,不斷拓展麵向東盟的會展市場空間;由政府主導逐步導入市場機製,強化產業化運作;導入專業化運作,提高服務質量,提升會展業的發展水平;增加經濟效益與行業帶動效應。
發展思路:重點發展具有國際影響的國際性、全國性重大會展節慶,支持舉辦專業化、特色化的會議、展覽和賽事活動,加強“展、會、節、演、賽”的有機結合,延伸會展產業鏈;鼓勵文化企業參加國內外具有國際知名度的重大會展,開拓國內外市場;出台鼓勵措施和優惠政策,扶持會展節慶的市場運作主體;豐富活動內容,加大宣傳力度,培育國際國內知名的節慶品牌。
發展措施:繼續加大政府投入,加強會展場館建設管理;發展南寧、桂林、北海為重點會展基地;大力辦好國際知名會展節慶——中國—東盟博覽會、中國—東盟商務與投資峰會、南寧國際民歌藝術節;積極支持發展地域特色文化節慶——桂林山水文化旅遊節、柳州國際奇石文化節、河池銅鼓山歌藝術節、北海國際珍珠文化藝術節、欽州國際海豚文化節;扶持舉辦民族特色文化節慶——壯族歌圩節、瑤族盤王節、苗族跳坡節、侗族花炮節、仫佬族依飯節、毛南族分龍節、京族哈節、彝族跳弓節、水族端節、仡佬族吃新節等。
(2)文化旅遊業
發展方向:文化與旅遊相結合,以文化提升旅遊的內涵,以旅遊擴大文化的傳播和消費,以文化旅遊整合演藝業、休閑娛樂業及文化創意製造業的發展;廣西與東盟及世界各國的文化差異,通過旅遊的激發成為文化消費品。
發展思路:豐富旅遊品類,創新旅遊景點;演藝與旅遊資源整合,在知名旅遊景區打造高品質、有特色的演藝精品;美術工藝品與旅遊結合,深度開發文化美術工藝品,提升品位,拓寬市場;文化遺產與旅遊結合,文化遺址、曆史文物、文化場館等成為旅遊景區景觀;著力打造文化旅遊品牌,扶持具有區域特色和民族特色的文化旅遊項目;完善基礎設施建設、城市及景區形象建設;加大市場推廣、資源整合的力度。
發展措施:合理開發文化遺址、特色博物館、名人故居、民間文化藝術之鄉以及特色餐飲文化,打造一批體現廣西特色文化的景區和旅遊線路;以麵向旅遊市場的文藝精品生產工程為龍頭,組織創作生產一批類似實景演藝《印象·劉三姐》的文化演藝精品,推進“漓江畫派”美術作品走向國內外美術市場;興建廣西演藝城等一批適合不同需求的演藝場所,成立廣西演藝集團,發揮整合資源的龍頭作用;舉辦工藝品和旅遊紀念品設計大賽,大力開發具有廣西特色的各類工藝品和旅遊紀念品,扶持建立工藝美術品研發生產機構,保護工藝美術大師、民間藝人及其知識產權,創新工藝美術業的技術和品牌;組織創作錄製一批優秀歌曲,拍攝一批民族風格濃鬱的音樂電視,推廣到網絡、歌廳和旅遊市場;鼓勵和支持文藝表演團體“走出去”,擴大文化旅遊宣傳。
(3)現代傳媒業
發展方向:通過深化傳媒業體製改革,集約式發展;順應數字化趨勢,發展新媒體;導入現代企業製度,積極創造條件將部分優質經營性資產整合上市;順應中國—東盟自貿區建設,加強對東盟國家的傳播和交流合作。
發展思路:發展以平麵媒體為基礎,電子媒體為先鋒,影視傳媒全方位發展的新型文化產業;通過資本運作、資源整合、產業鏈拓展等手段,運用高新技術改造等方式,注重品牌化建設,向集團化、規模化、現代化、市場化發展,提升競爭力,做大做強現代傳媒業。
發展措施:把廣西日報傳媒集團有限公司、廣西出版傳媒集團有限公司、廣西新華書店集團有限公司和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集團等有較強競爭力的出版企業,打造為具有較強影響力的出版品牌;發展網絡產業,加快數字電視增值業務開發和移動電視、手機電視等新興媒體的發展;支持廣西新華書店集團開展跨地區、跨行業、跨所有製經營,實現規模化連鎖經營,建設中國—東盟文化產品物流園區和出版物發行網絡體係;以重點印刷企業為龍頭,提高產業集約化水平,加快數字化、網絡化等先進技術的運用,多媒體經營、編印發和產供銷一體化的大型集團,重點建設中國—東盟創意印刷產業園區和桂林文化印刷園;實施出版“走出去”戰略,拓展版權貿易、圖書貿易和合作出版,重點加強與東盟的出版交流合作。
(4)影視動漫業
發展方向:依托廣西的曆史文化資源,適應現代人的精神需求,創造具有廣西特色、中國風格的影視動漫品牌;重振廣西電影,以資本運作、資源整合的手段,電影電視互動發展,拓展完整的影視產業鏈,注重品牌化建設,逐步實現集團化、規模化、市場化,建設影視產業園區和影視基地;率先搶占高新技術製高點,發展動漫產業,建設現代化的文化業態。
發展思路:推動影視內容產業發展,提升電視劇、電視節目和電影、動畫片的創作和生產水平,擴大影視製作、發行、播映和後期產品開發,打造完善的影視產業鏈;推動影視製作企業集聚,建設影視文化產業園區,建設影視文化和生態休閑旅遊相結合的國家級影視基地。
製訂動漫產業發展的中長期規劃和扶持政策,加強外部合作,培養、引進動漫遊戲的高端人才,擴大國際影響,積極開拓國內外市場,開發動漫畫、3G遊戲、虛擬演播室等高增長率的產業,形成創作、生產和銷售環環相扣的產業鏈,建成具有全國影響、規模較大的原創動漫製作基地。
發展措施:注重麵向東盟發展,加大廣西電視台、廣西電台節目在區內、國內的覆蓋,打造一批名牌節目、欄目;以廣西電影製片廠和廣西電視台為龍頭,每年創作生產一批反映時代特點、弘揚時代精神、彰顯廣西形象,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俱佳的廣播影視劇作品;加快廣西衛視高清電視發展,大力發展新媒體業務,麵向國內外市場,推進專業化製作、集約化經營、集團化管理、規模化發展;建設南寧動漫城、柳州動漫遊戲產業基地、桂林動漫研發製作基地,鼓勵原創產品的研發製作,鼓勵開發以廣西文化資源為內容的動漫遊戲產品,形成動漫遊戲產品生產、輸出和轉化的產業鏈。推動動漫圖書、報刊、電影、電視、音像製品、電子出版物(含互聯網遊戲作品)、舞台劇和動漫新產品的開發與生產。鼓勵文化企業生產製作與動漫形象有關的服裝、玩具、電子遊戲等衍生產品。建立動漫原創產品評選、獎勵和推廣機製,積極支持動漫原創產品推廣活動,培養引導公眾的創意興趣和消費習慣。
(5)文化創意與製造業
發展方向:大力扶持原創性工業設計、動漫設計、平麵設計、建築設計、時裝設計、廣告設計、產品外觀設計等藝術設計產業,加強與海內外設計界的廣泛合作,引進國內外一流設計人才,設立創作基地,形成國內一流的以輕工業產品設計為特色的工業設計和文化創意基地。推動具有傳統優勢的文化製造業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延伸產業鏈,實現企業轉型升級,加快培育文具製造、樂器製品、文化禮品、舞台設備、工藝美術等一批自主品牌,打造成為麵向東盟的有較大影響力和知名度的文化產品製造基地和貿易中心。
發展思路:開展富有廣西元素的工藝品、民族時裝、建築裝飾、廣告設計、特產包裝等多種創意設計活動,以此提高廣西產品的文化附加值。引導企業高度重視品牌設計、企業形象設計、信息設計、產品設計,加強工業設計服務、建築及環境設計服務、時尚設計服務、手工藝品設計服務、服裝設計服務、產品包裝設計服務等各種服務,為第一、二、三產業做大做強提供文化支撐。
發展措施:將南寧建設成為“創意之城”的目標,圍繞廣西七大支柱產業的發展,在產品設計、技術開發、新產品開發、廣告營銷等方麵配套跟進。運用高新技術,融入美學、環境學等因素,通過設計創新和改進,實現新產品的開發,提升廣西設計技術和創意水平。針對不同門類的設計產業,鼓勵高等院校開設相應的設計教育專業,鼓勵學生學習創新的思維、方法,培養有創新意識的人才。鼓勵本土設計師參與國內外的行業交流活動,大力開拓國內國外市場。推進廣告業的信息化、自動化、智能化建設,建立和完善廣告質量評價體係、廣告效果監測體係及市場調查網絡,不斷提高廣告服務的科技含量和質量水平,為提升廣西的企業形象和打造名優品牌服務。
(6)現代休閑娛樂業
發展方向:瞄準文化產業發展前沿,大力發展新興文化業態。倡導綠色休閑、健康娛樂,發展設施先進、內容豐富、安全時尚的綜合性遊樂項目,豐富休閑娛樂方式。
發展思路:推動休閑娛樂業與旅遊業、演藝業、影視業、餐飲業等相關產業的融合,催生新的休閑娛樂業態,提升休閑娛樂的文化品味,拓寬休閑娛樂的發展空間。采用數字、網絡等高新技術,大力推動文化產業升級,大力推進數字娛樂項目建設。
發展措施:由於文化演藝業與文化旅遊、休閑娛樂等產業聯接緊密,所以要整合演藝資源,重點是推出一係列特色演藝項目和演出節目,借助外部力量,繼續打造推出《印象·劉三姐》、“大地飛歌”等類型的龍頭演藝產品,帶動演藝業的發展,為休閑娛樂業提供文化產品,營造文化氛圍。鼓勵茶吧、酒吧、網吧、棋牌館、歌舞娛樂和曲藝場所等走連鎖經營的路子,創新經營方式,擴大經營規模,提高經營檔次。
(7)新興文化產業
積極發展紙質有聲讀物、電子書、手機報和網絡出版物等新興出版發行業態,發展高新技術印刷。運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娛樂設施和舞台技術,鼓勵文化設備提供商研發新型電影院、數字電影娛樂設備、便攜式音響係統、流動演出係統及多功能集成化音響產品。加強數字技術、數字內容、網絡技術等核心技術的研發,加快關鍵技術設備改造更新,大力發展數字電視產業。大力開發視頻點播、高清電視、付費電視、3D電視、電子政務、生活信息等多種業務和信息服務,使有線數字電視成為進入千家萬戶的多媒體綜合服務平台,實現有線電視網絡由小網向大網、由模擬向數字、由單向向雙向、由用戶看電視向用電視的轉變。加快建設下一代廣播電視網(NGB),以現有的有線數字電視、移動多媒體廣播電視為基礎,結合電信網向寬帶通信網、互聯網向下一代互聯網建設發展,統籌規劃,分步實施,滾動發展,實現網絡互聯互通,資源共享,為用戶提供語音、互聯網接入和IPTV等多種“三網融合”新業務。
3. 重點工程
(1)文化產業基礎設施建設工程。發揮廣西曆史遺存豐富、民族文化資源豐厚的優勢,大力保護和開發文化遺產資源,建設廣西自然博物館、廣西銅鼓博物館、北部灣博物館、廣西美術館等展示項目。加快建設一批劇院、圖書城、電影院和其他藝術表演場所,將建設和改造任務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一起部署,納入城鄉建設和土地利用總體規劃重點推進。
(2)文化精品生產工程。深入挖掘重點景區景點的文化內涵和文化特色,以增強旅遊業的文化魅力和延伸旅遊業的產業鏈條為重點,組織生產一批文化含量高、藝術精湛、觀賞性強的文藝精品。整合各類藝術資源和工藝資源,以實施工藝美術品牌戰略為突破口,鼓勵和支持相關文化企業加大對工藝美術業的投資和開發力度,進一步提高市場競爭力,進一步提高我區工藝美術品在國內外的知名度和市場占有率。
(3)骨幹文化企業培育工程。推進跨地區、跨行業、跨部門的優質資產重組,組建壯大一批有實力、有競爭力的骨幹文化企業,促進文化領域資源整合和結構調整,提高集約化經營水平。組建廣西演藝集團、廣西文物保護與開發集團、廣西電影集團、廣西黨刊集團。繼續發展壯大廣西廣播電視信息網絡股份有限公司、廣西日報傳媒集團有限公司、廣西出版傳媒集團有限公司、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集團和廣西新華書店集團有限公司等企業。支持一批成長性好、帶動力強的民營文化產業做大做強。
(4)文化產業園區和基地建設工程。加強對文化產業園區和基地布局的統籌規劃,堅持標準、突出特色、提高水平,促進各種資源合理配置和產業分工。興建廣西文化產業城等一批文化創意、影視製作、出版發行、印刷複製、演藝娛樂和動漫等產業園區,支持和加快發展具有地域和民族特色的文化產業群。進一步做大做強桂林廣維文華旅遊文化產業有限公司、愚自樂園、臨桂五通鎮、百色靖西舊州繡球村等國家文化產業示範基地和南寧大地飛歌文化傳播有限責任公司、廣西金壯錦文化藝術有限公司等自治區文化產業示範基地。
(5)文化品牌打造工程。充分利用廣西民族文化、紅色文化、生態文化、開放文化、海洋文化、商貿文化、創新文化、和諧文化優勢,進一步打響桂林山水實景演出、南寧國際民歌藝術節、廣西電影製片廠、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接力出版社、漓江畫派等老品牌,不斷打造坭興陶、長壽文化、金壯錦等新品牌。
(6)文化產業人才隊伍建設工程。大力培養、造就和凝聚高層次、創新型文化產業人才,建設一支懂文化、精技術、善經營、會管理的文化產業人才隊伍。重點培養和引進文化產業領軍人物和複合型人才。加強廣西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保護,鼓勵和扶持代表性傳承人提高技藝和開展傳習活動,形成穩定的傳承機製,促進我區民族民間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培育和發展。製定和實施文化產業人才教育培訓計劃,建立多層次、多渠道的文化產業人才培訓體係。繼續抓好文化人才小高地建設,辦好廣西文化產業人才培訓班。充分發揮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各類教育機構的作用,鼓勵高等院校設立文化產業方麵的院係,形成優勢學科,培養文化產業人才。推進文化產業人才基地建設,培養更多的優秀文化產業創新人才。建立自治區級榮譽製度,表彰有突出貢獻的文化產業工作者。允許文化企業對有突出貢獻的優秀人才以股權、期權等形式進行鼓勵。
(7)文化產業示範點建設工程。製定文化產業示範點的評選辦法和獎勵措施,每兩年評選出一批自然景觀優美、人文景觀豐富的市(縣)、鄉(鎮)、村(街區),加強文化、旅遊、交通、生態保護、城鄉風貌改造、新農村建設、扶貧等資源的整合,打造一批特色鮮明的文化產業示範點,各展所長、各具特色而又優勢互補、相互輝映,形成串珠成線、連線成片、城鄉互動、多產聯動的區域文化產業協調發展新局麵。
4. 重點項目
按照《廣西文化產業發展“十二五”規劃》的規劃設置,開展廣西文化產業發展的重點項目建設,支撐麵向東盟的廣西文化產業的特色發展。以“政府引導、市場運作、分級管理”的原則,以文化企業為主體,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充分調動各方麵力量,加快建設廣西文化產業城、廣西電視台新傳媒中心、中國—東盟文化產品物流園區、中國—東盟文化產業(傳媒)人才培養基地、中國—東盟數字出版基地(北部灣國家數字出版基地)、廣西美術館、廣西銅鼓博物館、廣西城市規劃展示館、廣西體育中心二三期、廣西文化藝術中心、廣西劉三姐演藝城、柳州文化產業園、桂林演藝之都、欽州坭興陶文化園、百色紅色文化產業園、梧州文化產業園、城市數字電影院改造、市縣級國家綜合檔案館、中國—東盟創意印刷園區、桂林動漫基地、北海(竹林)文化創意產業城等一批具有重大示範效應和產業拉動作用的重大文化產業項目。
五、麵向東盟的廣西文化產業發展新格局的保障措施
發展麵向東盟的廣西文化產業,要采取一係列政策法規措施,保障新格局的理念、構想、戰略、布局、項目得到落實。
(一)認真執行關於發展文化產業以及中國與東盟產業合作的主要政策法規
1. 吃透中央關於加快發展文化產業的精神
20世紀90年代後期以來,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發展,黨中央對文化建設愈來愈重視,文化產業在國家發展中的地位愈來愈重要。2002年黨的十六大報告第六部分“文化建設和文化體製改革”中指出:“發展文化產業是市場經濟條件下繁榮社會主義文化、滿足人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徑。完善文化產業政策,支持文化產業發展,增強我國文化產業的整體實力和競爭力。”這是在黨的重要文件中第一次出現“文化產業”的概念。2007年,黨的十七大報告第七部分“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提出“大力發展文化產業,實施重大文化產業項目帶動戰略,加快文化產業基地和區域特色文化產業群建設,培育文化產業骨幹企業和戰略投資者”,“培育新的文化業態”等新觀念。文化產業成為“十一五”時期發展速度最快、效益最好的行業之一。2010年黨中央在“製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的建議”中專用一節闡述“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要求“鼓勵和引導非公有製經濟進入,發展新型文化業態,增強多元化供給能力,滿足多樣化社會需求,繁榮社會主義文化市場,推動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2009年9月,國務院發布《文化產業振興規劃》,闡明“文化產業振興的重要性緊迫性”、“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規劃目標”、“重點任務”、“政策措施”、“保障條件”,表明文化產業在整個國際經濟中具有“調整結構、擴大內需、增加就業、推動發展的重要作用”,振興文化產業已經上升為國家戰略。
2. 領會自治區關於加快文化產業發展的文件規定
為了支持廣西文化產業加快發展,自治區黨委和自治區人民政府依據黨中央、國務院有文件精神,把文化產業納入廣西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框架之中,並針對廣西的實際情況,先後出台了一係列政策措施。主要是《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關於文化廣西建設若幹政策的規定》(桂政發[2006]60號),《自治區黨委、自治區人民政府關於建設文化廣西的決定》(桂發[2007]8號),《自治區黨委、自治區人民政府關於貫徹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化文化體製改革的實施意見》(桂發[2007]9號),《中共廣西壯族自治區委員會 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關於進一步加快服務業發展的決定》(桂發[2010]34號)、《中共廣西壯族自治區委員會 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關於加快文化產業發展實施意見》(桂政發[2010]63號),自治區9部門聯合下發的《關於金融支持廣西文化產業振興和發展的指導意見》,以及國家開發銀行與廣西分行簽署的《廣西文化產業發展規劃合作協議》等等。依據《廣西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二五”規劃綱要》以及有關文件精神,2011年5月自治區發改委和自治區文化廳聯合發出通知,公布了經自治區人民政府第81次常務會議審議通過的《廣西壯族自治區文化產業發展“十二五”規劃》,對廣西文化產業發展的基礎和形勢、指導思想及基本原則和總體目標、主要任務、保障措施等作了全麵闡述和部署,這是一個發展我區文化產業的綱領性文件。
3. 國家和廣西發出的涉及廣西與東盟文化產業合作的重要文件
隨著中國與東盟麵向和平與繁榮的戰略夥伴關係的建立,特別是中國廣西北部灣經濟區和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建立,中國、東盟以及廣西製定的多個重要文件中,都涉及到廣西與東盟文化產業合作共贏的政策性規定。在國際層麵上,2002年11月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與東南亞國家聯盟全麵經濟合作框架協議》,2003年3月中國和東盟成員國政府發表《南海各方行為宣言》,2003年10月發表《中華人民共和國與東盟國家領導人聯合宣言——麵向和平與繁榮的戰略夥伴關係》,2011年7月20日中國與東盟聯合發表《落實南海各方行為宣言指南》。在國家層麵上,2008年1月國務院批準《廣西北部灣經濟區發展規劃》,2009年12月國務院下達《關於進一步促進廣西經濟社會發展的若幹意見》(國發[2009]42號),2010年4月國務院發出《關於進一步做好利用外資工作的若幹意見》(國發[2010]9號), 2010年文化部印發《國家級文化產業示範園管理辦法(試行)的通知》(辦產發[2010]19號),2011年商務部、外交部、文化部、廣電總局、新聞出版總署、國務院新聞辦等部門共同製定《文化產品和服務出口指導目錄》。國務院《關於進一步促進廣西經濟社會發展的若幹意見》指出:“大力發展文化產業,建設中國—東盟文化產品物流園區、中國—東盟文化產業人才培養基地。”在自治區層麵上,2010年3月自治區政府辦公廳下發《關於加快廣西北部灣經濟區大產業大港口大交通大物流大城建大旅遊大招商大文化發展的實施意見》,2011年5月18日公布了《廣西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二五”規劃綱要》,2011年5月自治區人民政府發出了《關於實施“走出去”戰略的意見》(桂政發[2011]28號),廣西“十二五”規劃綱要第十四章要求“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提升文化軟實力,滿足人民群眾不斷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構建具有時代特征、壯鄉風格、和諧兼容的民族文化強區”,“推動文化產業培育成為千億元產業”,“加強以東盟各國為重點的國際文化交流合作”,重點建設“中國—東盟文化產品物流園區、中國—東盟文化產業人才培養基地、中國—東盟國家數字出版基地”、“中國—東盟創意印刷園區”等。
(二)製定廣西文化產業“走進東盟”的戰略
文化產業“走進東盟”的指導思想是,加快廣西文化產業對東盟走出去和引進來,發揮廣西對東盟開放前沿和窗口作用,服務國家周邊外交的需要,構築國際區域經濟合作新高地和我國沿海經濟發展新增長極,建設我國與東盟大通道大橋梁大平台;充分利用兩種資源、兩個市場、拓寬我區經濟文化發展的有效途徑;廣西文化企業參與國際競爭合作,提升核心競爭力,形成一批有影響力的大型跨國公司和國際知名品牌,推動我區文化產業優化升級。依據這一指導思想,充分發揮2006年以來由廣西文化廳與文化部產業司共同在南寧每年舉辦的“中國—東盟文化產業論壇”的作用,積極促成2007年啟動草擬的《中國—東盟文化交流合作發展規劃》和《中國—東盟文化產業互動計劃》成功製定,使之成為實施廣西文化產業走進東盟戰略的重要政策依據。
廣西文化產業應充分發揮廣西與東盟開放合作的獨特優勢,深化以東盟為重點的開放合作,才能加快形成對外開放新格局與國際競爭新優勢。在實施“走出去”戰略大背景下,以和平共處、睦鄰友好的外交方針為指針,以市場為導向,以企業為主體,鼓勵和支持有條件的文化企業“走進東盟”,積極穩妥地開展對外投資和文化交流與合作。
戰略重點是通過南寧—新加坡陸路通道、泛北部灣海上通道、南寧與東盟各國的航空通道、中國—東盟經貿信息港等,大力發展廣西與東盟的旅遊業,建立廣西與東盟的旅遊熱線;打造廣西對東盟文化合作品牌,幫助廣西文化企業對東盟推廣優秀的文化產業項目,建設廣西與東盟合作交流的文化產業園區;鼓勵各類文化藝術團體對東盟開拓演展市場,繼續做好每年一屆的越南、印尼、柬埔寨、中國圖書展銷會,推動圖書出版業、印刷複印業在東盟國家開業;推進“彩虹之光”藝術拓展計劃和“廣西文化舟”外宣活動,在東盟國家舉辦廣西電影展播周、合辦大型文化晚會和跨國采訪活動,推進廣西廣播電視節目在東盟國家落地,充分利用中國—東盟博覽會、中國—東盟商務與投資峰會、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論壇和泛北部灣合作論壇等國際平台,開展對外文化產業投資合作促進活動;利用東盟國家相繼在南寧設立總領事館等便利條件,為廣西文化企業與東盟市場對接建立長期穩定的渠道;在中國—東盟投資促進中心、中國—東盟博覽會,專設廣西文化產業項目展示或展廳;在加強組織領導、設立專項資金、提高行政效能、深化金融服務、健全服務體係、完善保障措施等方麵,提高現代管理水平,適應文化產業科學發展、跨越發展、和諧發展的新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