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探究近現代民主政治發展中的幾個關鍵點(2 / 2)

在新文化運動中廣泛傳播民主、科學、自由等思想,在思想、文化領域激發和影響了中國人民尤其是中國青年的愛國救國熱情。1919年“五四”運動爆發,促使新文化運動發展到一個新階段,為馬列主義的傳播創造了有利條件。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工人運動相結合,中國共產黨應運而生,中國從此走上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道路。中國共產黨是真正代表廣大勞動人民切身利益的黨,一方麵,高舉新民主主義的偉大旗幟,給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以沉重打擊;另一方麵,中國共產黨積極發動廣大人民群眾投身於革命之中,領導人民建立民主革命根據地。

1931年11月,中華工農兵蘇維埃代表大會在江西瑞金成功召開,宣告中華蘇維埃共和國的成立。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思想的指導下,中國共產黨發動廣大革命力量,成功推翻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工農民主在全國範圍內最終取得勝利。抗戰時期,抗日民主政權相繼在根據地建立。抗日民主政權最為顯著的特點就是推行“三三製”。“三三製”是抗日民主政權建設的一個創舉,其實質就是民主。在抗日根據地政權機構人員分配基本原則上,即在政權機構人數的分配上,代表無產階級以及貧農的共產黨員占三分之一;代表小資產階級的左派進步人士占三分之一;其餘的三分之一由代表中等資產階級以及開明紳士的中間分子以及其他分子組成。這種政權機構人員的配置方式充分體現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基本理念,對於促進人民團結,贏取抗日戰爭的勝利和今後政權建設中的民主建設都具有深刻的意義。“三三製”政權體現了相當的民主精神,是抗戰時期中國共產黨民主建設的一種成功嚐試,有力地證實了中國共產黨團結抗戰的決心和誠意,共產黨在人民群眾和黨外人士中的威信得到大大提升。

“三三製”所施行的選取政策促進了民主政治的建設。隻要是年齡已滿十八歲的中國公民,支持抗日、擁護民主,不受性別、黨派、信仰、文化程度以及民族的限製,享有平等的選舉權和被選舉權。在中國共產黨的英明領導之下,不但建立起真正屬於人民的政權,而且還使人民享受到了切切實實的民主和自由。政權來自於人民,屬於廣大人民,人民理應成為真正的主人,施政的最終目的也是服務於廣大人民[2]。民主精神一方麵體現在政權建設上;另一方麵,還廣泛滲透到政治、經濟、文化以及軍事建設的方方麵麵,開創了團結一致、充滿朝氣、蓬勃向上的新局麵。

三、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及發展

1949年新中國成立之後,中國共產黨帶領廣大人民建立起由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政權,至此,人民當家做主的社會主義政治製度得以最終確立。人民代表大會製度、多黨合作製度、政治協商製度以及民族區域自治製度等一整套社會主義民主政治製度的相繼建立和推行,一方麵,表明了中國封建專製製度過渡到民主政治製度;另一方麵,也表明中國近代對西方資本主義民主政治的拿來主義的失敗嚐試轉變為致力於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建設。新中國成立之後的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建設實踐充分證實,中國的社會主義民主政治製度是和中國的發展階段和進步要求相適應的,對全國各族人民參與民主政治的積極性及主動性具有調動和激發作用,對於中國人民根本利益的實現及維護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彰顯出無與倫比的優越性及強大的生命力。雖幾經國內外政治動蕩的考驗,社會主義民主政治依舊保持穩健的步伐,幾經政治體製改革的探索不斷向前(下轉第1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