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近現代民主政治發展中的幾個關鍵點
改革與戰略
作者:榮海燕
[摘 要] 在中國的現代化進程中,民主政治建設是至關重要的內容。中國近現代民主政治沿著興起、破產、再探索、最終取得突破性進展的艱難曆程一路走來。文章以新中國成立為界限,對中國近現代民主政治建設及發展中的幾個關鍵點進行探討,總結其中的經驗和對當代民主政治建設的啟示。
[關鍵詞] 近現代民主政治;民主主義;社會主義政治;政治改革
[作者簡介] 榮海燕,中國礦業大學附屬學校教師,研究方向:黨史黨建,江蘇 徐州,
[中圖分類號] D02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23(2013)01-0018-0002
一、民主主義的興起和破產
近代中國開始遭受西方國家的挑釁和侵略,萬馬齊喑的天朝帝國那唯我獨尊的美夢最終破滅,被迫向鼓吹民主、平等和自由的西方國家低頭。這給當時中國的有識之士以沉痛的刺激,開始認識到幾千年來封建專製統治的弊端,並嚐試去接觸學習西方資本主義的經濟和政治,期望從中獲得救國真理。從改良派到洋務運動、百日維新,以及後來的辛亥革命,成為那一曆史時代的主旋律,其中最具影響力的當屬孫中山所領導的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最具影響的意義是給國人帶來思想上的解放,這促使民主主義思想進一步深入民心。孫中山提出實施三民主義,民權是三民主義思想的核心,其旨在廢除封建專製主義,贏取民主政治革命的勝利,最終建立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在以孫中山為代表的民主人士看來,中國兩千多年來所奉行的君主專製政製,嚴重違背近代倡導的平等和自由的政製構建,是導致中國逐步滑向衰落危亡的主要原因。中國要想重新屹立於世界之林,必須推翻封建君主製,實行民主立憲製。民權主義是中國資產階級政治呼聲的集中反映,同時也代表了廣大勞動人民爭取政治權利的願望,贏得了資產階級及勞動階級的支持,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中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進程。
辛亥革命的成功,廢除了中國延續了幾千年的君主專製製度,清政府的專製統治遂告終結,這是屬於中國人民的勝利。辛亥革命之後,建立了以孫中山先生為首的臨時政府,並頒布實施了《中華民國臨時約法》,這標誌著資產階級民主共和製在中國的最終確立。自此,中國具有了屬於中國人民的國家主權,實行政治平等,廣大國民享有言論、集會、結社以及通信等民主自由權利,盡管最終迫於北洋軍閥政府的壓力未能得到切實執行,但給廣大國民帶來了民主共和思想,曆史向前邁進了一大步。臨時國會立法權與臨時大總統行政權的分立製衡,集中呈現民主政體的性質構成與民主政治的創試成效。辛亥革命既是一場反清革命, 更是一場適應世界潮流的共和革命, 它的宏偉追求是實現民主, 從政治到社會爭取徹底的變革[1]。
曆史的進步也存有不可避免的悲劇。中國的政治、經濟以及傳統思想文化等均和西方國家存在明顯差別,不具有近代民主主義的堅實基礎,在幾千年的封建主義思想影響之下,民主精神要想深入民心站穩腳跟難度極大;特別是中國的商品經濟發展水平較低,資產階級民主政治缺乏基本的經濟基礎,並且一些頑固派仍執迷於天朝上國的美夢,試圖做最後的垂死掙紮,給民主政治建設設置重重阻礙。辛亥革命的成果最終被袁世凱所竊取。1912年12月至次年2月,第一屆國民會議召開,占據參議院三分之二人數的國民黨取勝,袁世凱擔心資產階級議會勢力擴大,會給自己的專製統治造成威脅,暗殺積極宣傳責任內閣主張的宋教仁;還有之後的“洪憲帝製”、1923 年北洋軍閥曹錕“賄選總統”等,成為中國資產階級議會民主的笑柄。孫中山等民主人士為在中國建立資本主義民主政治付出巨大努力,但均以失敗告終。
二、民主主義的再探索和最終取勝
一戰後國際經濟政治秩序的進一步明朗和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刺激了中國知識分子毅然放棄學習西方的治國道路,走上另一條不同的救亡圖存之路,俄國取代歐洲成為中國先進知識分子關注的焦點。他們開始意識到,與18世紀法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相比,俄國革命與之有極大的區別,革命的領導者由無產階級勞苦大眾取代資產階級,革命的奮鬥目標由共產主義社會取代資本主義社會,屬於是全新形式的革命。至此,資產階級民主不再被奉為最高奮鬥目標,中國人民開始為了新的奮鬥目標進行艱難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