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 仁者愛人,天下為公
國學
作者:孫聚成
深秋的陽光依然燦爛溫暖。通往魯國的大道上,在眾弟子的簇擁下,一輛馬車緩緩而行,朝著魯國的國都而歸。馬車上,年邁的孔子靜默端坐,他的眼前開始出現沂水的清波,舞雩台的清風、飄香的稻黍。家鄉的味道飄然而來,故國之思在那一瞬間得到完全釋放。
這是公元前484年的一個秋日,周遊列國14年的孔子踏上了回家的路。
這一年,孔子已是68歲的老人。14年前的春天,為了保持自己清高的人格,為了尋求新的從政機會,為了傳播自己的政治理想,孔子離開了生他養他的父母之邦魯國,踏上了周遊列國之路。
對於魯國,孔子充滿了依戀和熱愛,那裏是他成長和追求事業的搖籃。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孔子出生於魯國陬邑(今山東省曲阜市),名丘,字仲尼。他的父親叔梁紇是魯國的一位武官,在孔子三歲時去世。母親顏徵在帶著孔子搬到曲阜居住,在清貧的日子裏把他撫養成人。孔子自幼就學習禮節,他和小夥伴們做遊戲時,就經常模仿大人們祭祀時的各種禮儀動作。從15歲開始,孔子發奮讀書,熟練掌握了禮節、音樂、騎馬、射箭、寫字、算數等六藝,並精通六經。到30歲左右,孔子已成為遠近聞名、學優品高的大師。
從政是孔子的人生理想,也是他畢生的追求。孔子有一腔報國熱血,有自己的政治見解,但最高統治者對他始終是采取一種敬而遠之的態度。他在魯國真正參與政治的時間隻有四年多,但幹成了不少事:管理倉庫,他就把倉庫裏的賬目計算得清清楚楚;管理牛羊,他把牛羊飼養得膘肥體壯;擔任魯國的中都宰,實施禮製,不到一年,中都地區秩序井然。後來,孔子升任司空、司寇等職,兼攝相事,參與國政。孔子在魯國任職四年,魯國政治安定,經濟繁榮,社會風氣大為改觀,以“小康”聞名於各諸侯國,使強大的齊國也畏懼孔子的才能。期間,孔子還參與了外交、軍事等活動,充分顯示了他卓越的政治才幹。
由於魯國國君天天吃喝玩樂,不管國家政事。孔子想勸說他,他卻躲著孔子。這件事使孔子感到很失望,終因與當權者政見不同而分道揚鑣。孔子對學生說:“道不同不與為謀,魯君不辦正事,咱們走吧!”從此開始了長達14年的漂泊之路。
馬車緩緩而行,14年周遊列國的各種場景也在孔子的腦海中回放。
周王室軟弱,世衰道微,禮崩樂壞,針對混亂的局麵,孔子提出了“仁政”的政治理念。春秋時,仁往往與忠、義、信、敏、孝、愛等並列,被看成是人的重要德性之一。但是,孔子以前,仁並未受到特別重視,隻有孔子,把仁從其它德性中超拔出來,並賦予其新的豐富內涵。孔子把仁作為儒家最高道德規範,提出以仁為核心的一套學說和治國理論。孔子認為,仁的內容包涵甚廣,但其核心是愛人,也就是人們應該互存、互助和互愛。
孔子把仁的學說施之於政治,形成仁政說,在中國政治思想發展史上產生了重要影響。孔子政治思想的核心內容是“禮”與“仁”,在治國方略上,他主張“為政以德”,用道德和禮教來治理國家是最高尚的治國之道,這種治國方略也叫“德治”或“禮治”。
要施行仁政,孔子還對為政者提出了道德要求,主張為政需正己。孔子說:“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主張統治者一定要是德高望重、身體力行的“君子”,這樣,為政者起表率作用,就會上行下效,自然就會政通民和,國家得治。
孔子離開魯國後,希望找個機會推行他“仁政德治”的政治主張。他帶著眾弟子先後到過衛國、曹國、宋國、鄭國、陳國、蔡國、楚國等國,拜見過大小封君70餘人。可是,那是戰火紛紜的時代,大國都忙於爭霸的戰爭,小國都麵臨著被並吞的危險,整個社會正在發生變革。孔子宣傳的那套恢複周朝初年禮樂製度的主張,既沒有人願意接受,更沒有哪個國君會當人才來任用他。
周遊列國的14年中,孔子東奔西走,多次遇到危險,險些喪命。有一次,孔子去曹,曹國不容;遂往宋,剛在一棵樹下演禮,宋國權臣司馬桓因孔子以前批評過他,趕來把樹拔倒,表示不歡迎。孔子匆匆逃往鄭國,弟子離散,行李落拓,他獨自一人立於東門之外。子貢四處打聽,有人告訴說:“東門外有個人,兩腮像堯,脖子像皋陶,肩膀像子產,腰以下像禹,然而更像落拓潦倒的喪家之大。”意思是說孔子以古賢聖人相標榜,卻無人賞識,落得個喪家之犬的下場。還有一次,孔子在陳、蔡一帶,楚昭王打發人請他。陳、蔡的大夫怕孔子到了楚國,對他們不利,發兵在半路上把孔子截住。孔子被圍困在那裏,斷了糧,幾天都沒吃上飯,差點餓死。最後,楚國派兵,才使他解圍脫離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