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業十年,再積累
特別報道
作者:熊耀武
2014年2月,我從武漢到團中央企業處掛職,成為光榮的團中央第21批掛職幹部中的一員。在畢業後的第十年,能夠有機會到團的最高領導機關學習、工作、生活,我收獲頗多。作為一名企業團幹,我認為團中央對我來說就是一所高校,掛職這一年就是回高校回爐再學習的一年。
大學有大師。清華老校長梅貽琦曾提出“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團中央機關所在地前門東大街10號樓既不高大也不氣派,但是絕對不缺大師。部門裏的同誌有的寫文件下筆如飛、有的各種會議上妙語連珠、有的對工作的剖析入木三分……每一個都值得我好好學習。這是一群有幹勁的人,三四個人能撐起整條線的工作,靠的是心中的理想和身上所肩負的責任感。
大學教的是方法。在企業團委工作,我的工作方式有限,一直苦於無法創新。來到團中央機關我才發現所有的工作都要靠大家原創,要快速消化吸收黨中央和政府的新政策,找到適合的方式將工作迅速展開。處室今年的大活動很多,時間很緊,每次開始籌劃時,大家圍坐一起確定活動的意義和主題,隨之確定相應的子項目和分工,活動進行中根據實情進行微調,活動完成後總結經驗與不足。這一年,“問題導向”和“不要走了太久,忘了為什麼出發”總在我耳邊環繞,工作中始終不能忘了“要解決什麼問題”,人生路上更是要“勿忘初心”。
大學注重的是實踐。團中央這所大學尤其注重實踐,機關的同誌時刻關注著基層青年的實際需求、關注基層團組織在工作中的創新、關注下發的政策文件在基層的落實情況。機關專門安排了“走、轉、改”大宣傳大調研活動和基層聯係點,全年將近有兩個月的時間在基層了解具體情況。此外還不放過任何調研的機會,我陪部門負責同誌去外地開了幾次會,雖然會議時間很緊,但是每次領導都要求在會議之外的時間安排調研,調研得到的信息,在後續的政策中得以體現,理論和實踐的結合,使得機關的工作紮實、切實。
大學裏有一群情真意切的校友。“掛友”這個詞是掛職幹部發明的,用於同一批掛職幹部之間互稱,由此還衍生出對前任掛職幹部“掛哥”、“掛姐”的稱呼。由於同住於12號樓地下室,掛友之間深厚的感情被戲稱為“地下情”,周末三五“掛友”一起爬爬香山、逛逛未名湖、聽聽講座、喝喝小酒,難熬的周末因為有了“掛友”顯得十分充實。除此之外,各種會議、出差時認識的各地團幹部,相聚時間雖短但結下的友誼卻十分真摯,掛職結束時發現朋友已遍布全國。剛來北京的時候,覺得一年太長,牽掛著我的家我的娃;不經意間,這一年匆匆逝去,卻又牽掛著這一年認識的這群人。
工作十年,很難得有這樣一整年的機會停下來再充電、再積累。如今離別在即,必須要帶著滿滿的正能量再出發。套用第十屆“振興杯”全國青年職業技能大賽的宣傳語送給我的“掛友”和我自己:十年,在路上!
(熊耀武:武昌船舶重工集團有限公司團委書記、群團工作部副部長,掛職團中央城市青年工作部企業處調研員、副處長)
責任編輯 李菡丹